广州国际移民区别的社会空间景观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167783
- 条形码:9787564167783 ; 978-7-5641-677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广州国际移民区别的社会空间景观 本书特色
李志刚等编*的《广州国际移民区的社会空间景观》是一本全面展现当代广州国际移民区社会空间景观的科学专*,通过采用城市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全球化地方响应和政府管治以及其间出现的中非社区互动与关联等各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系统呈现了广州国际移民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空间景观。
本书可作为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出入境管理、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参考读物。
广州国际移民区别的社会空间景观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居住在华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空间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其聚居形态,从微观上把握其居住、购物、饮食、教育、交友等生活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制约因素,具体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例,探讨在华日本移民的入境生活空间变化、族裔经济体系及其社会网络特点,探讨中国面向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课题与未来移民政策的取向。本书对于当前中国国际化城市的规划管理与移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广州国际移民区别的社会空间景观 目录
总序前言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会、经济。留易.网络1 全球化、跨国商贸主义与中国的非裔社会空间生产 1.1 引言 1.2 “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发现 1.5 结论2 龙潭虎穴之境:广州非洲商人的江湖 2.1 引言 2.2 对非洲移民进行界定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4 研究发现 2.5 结论3 中国广州非洲商人的路径、收益及原因 3.1 引言 3.2 理论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3.3 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 3.4 市场 3.5 中国的非洲企业家精神 3.6 结论 中篇 中国珠三角的地方响应与移民管治4 广州的非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地缘政治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在非洲”文献中的非洲移民 4.3 理论批判 4.4 文献评述 4.5 研究方法 4.6 “巧克力城” 4.7 机遇、心理与道德 4.8 结论5 “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与日常生活 5.1 引言 5.2 内生的种族思想 5.3 种族还是阶级? 5.4 种族主义与物质生活 5.5 性别、意识形态与宗教 5.6 在混乱之地淘金 5.7 黑人、“三非”和违法6 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 6.3 草根多语主义与同时性 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观性 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语主义 6.6 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和全球化7 尼日利亚人在中国:第二次固定 7.1 引言 7.2 流动性和固定性 7.3 研究方法 7.4 尼日利亚人在广州 7.5 尼日利亚的固定性与入境中国 7.6 第二次固定 7.7 逃离第二次固定性状态 7.8 结论8 全球化、国家、城市与国际移民:广佛地区的非洲移民 8.1 引言 8.2 1949年以来中国出入境管制体系的演变 8.3 中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8.4 广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 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 8.6 全球变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国家发展 8.7 结论9 广州非洲人消费文化的“污名化” 9.1 引言 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号维度 9.3 对于消费问题污名符号的回应 9.4 基于材料的分析与思考 9.5 结论10 困境之民:中国“新移民法”影响下的广州非洲人 10.1 引言 10.2 国家、法律和流动性 10.3 研究方法 10.4 “新移民法”对非洲人的影响 10.5 非洲人成为困境之民的深层原因 10.6 结论 下篇 中非之间的社区、互动、关系11 基于流动性视角的中国非洲“族裔郊区”社会空间——以广佛地区为例 11.1 引言 11.2 案例、概念与研究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佛山族裔郊区的特征 11.5 结论12 “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非洲人 12.1 引言 12.2 经由香港往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客商 12.3 重庆大厦的文化全景 12.4 前往中国内地的客商 12.5 结论13 香港、广州加纳社区的兴起 13.1 引言 13.2 香港的加纳人社区 13.3 广州的加纳人社区 13.4 理解在中国的非洲人:对加纳人社区的见解 13.5 结论14 广州中非跨国婚恋中的社会认同研究 14.1 引言 14.2 跨国婚恋与社会认同 14.3 研究设计 14.4 广州中非婚姻中的社会认同 14.5 结论15 非洲商人迁移广州的行为特征分析 15.1 引言 15.2 迁移前期特征 15.3 迁移的过程特征 15.4 迁移后的社会适应特征 15.5 结论图片来源表格来源总序
前言
上篇 非洲移民的社会、经济。留易.网络
1 全球化、跨国商贸主义与中国的非裔社会空间生产1.1 引言1.2 “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1.3 研究设计1.4 研究发现1.5 结论
2 龙潭虎穴之境:广州非洲商人的江湖2.1 引言2.2 对非洲移民进行界定2.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2.4 研究发现2.5 结论
3 中国广州非洲商人的路径、收益及原因3.1 引言3.2 理论解析:自下而上的全球化3.3 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3.4 市场3.5 中国的非洲企业家精神3.6 结论
中篇 中国珠三角的地方响应与移民管治
4 广州的非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地缘政治分析4.1 引言4.2 “中国在非洲”文献中的非洲移民4.3 理论批判4.4 文献评述4.5 研究方法4.6 “巧克力城”4.7 机遇、心理与道德4.8 结论
5 “巧克力城”的地理意象与日常生活5.1 引言5.2 内生的种族思想5.3 种族还是阶级?5.4 种族主义与物质生活5.5 性别、意识形态与宗教5.6 在混乱之地淘金5.7 黑人、“三非”和违法
6 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6.1 引言6.2 研究背景6.3 草根多语主义与同时性6.4 民族志研究和主观性6.5 非洲城里的草根多语主义6.6 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和全球化
7 尼日利亚人在中国:第二次固定7.1 引言7.2 流动性和固定性7.3 研究方法7.4 尼日利亚人在广州7.5 尼日利亚的固定性与入境中国7.6 第二次固定7.7 逃离第二次固定性状态7.8 结论
8 全球化、国家、城市与国际移民:广佛地区的非洲移民8.1 引言8.2 1949年以来中国出入境管制体系的演变8.3 中国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8.4 广州和佛山的非洲移民8.5 定居佛山的非洲移民8.6 全球变化背景下非洲移民和国家发展8.7 结论
9 广州非洲人消费文化的“污名化”9.1 引言9.2 非洲籍人士在穗“被污名化”的符号维度9.3 对于消费问题污名符号的回应9.4 基于材料的分析与思考9.5 结论
10 困境之民:中国“新移民法”影响下的广州非洲人10.1 引言10.2 国家、法律和流动性10.3 研究方法10.4 “新移民法”对非洲人的影响10.5 非洲人成为困境之民的深层原因10.6 结论
下篇 中非之间的社区、互动、关系
11 基于流动性视角的中国非洲“族裔郊区”社会空间——以广佛地区为例11.1 引言11.2 案例、概念与研究方法11.3 研究方法11.4 佛山族裔郊区的特征11.5 结论
12 “低端全球化”: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非洲人12.1 引言12.2 经由香港往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客商12.3 重庆大厦的文化全景12.4 前往中国内地的客商12.5 结论
13 香港、广州加纳社区的兴起13.1 引言13.2 香港的加纳人社区13.3 广州的加纳人社区13.4 理解在中国的非洲人:对加纳人社区的见解13.5 结论
14 广州中非跨国婚恋中的社会认同研究14.1 引言14.2 跨国婚恋与社会认同14.3 研究设计14.4 广州中非婚姻中的社会认同14.5 结论
15 非洲商人迁移广州的行为特征分析15.1 引言15.2 迁移前期特征15.3 迁移的过程特征15.4 迁移后的社会适应特征15.5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信息
展开全部
广州国际移民区别的社会空间景观 作者简介
李志刚,男,1976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城乡规划学会副理事长。Urban China Resaerch Network国际委员,Urban Studies中国编辑。曾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工委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与城市规划。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领域发表文章11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1部。曾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青年规划科技奖、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