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素心幽寄

素心幽寄

作者:王充闾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0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12.8(2.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6.0(3.2折)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素心幽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041451
  • 条形码:9787547041451 ; 978-7-5470-414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素心幽寄 本书特色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 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 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素心幽寄 内容简介

《素心幽寄》收录了王充闾先生自1987年6月至2014年7月的与友人来往的信件, 语言风趣幽默, 却饱含深意。不仅囊括了对文学的探讨, 亦有生活趣事等等。

素心幽寄 目录

自序
致祁子青
致张玉兴
致蒋和森
致《辽宁日报》文艺部
致秦牧
致吕公眉
致温宗辛
致高炜
致高殿成
致李晓虹
致王雅轩
致张毓茂
致刘文艳
致诗词编者
致柯灵
致康启昌
致沈阳师范大学
致刘文玉
致香港《大公报》
致沈靖浪
致骆志云
致聂鑫森
为《语文三昧》杂志题词
致《文艺报》
致徐中玉
致蔡嘉蘋
寄书于文政
致汪一方
致杨仁恺
致辽宁教育出版社
致吴长友
致刘春晖
致沈阳文史馆
致省作协
致颜翔林
致越儿
致牟心海
致李东红
致石杰
致石杰
致祝勇
致林非
致李东红
致孙昌武
致孙昌武
致石杰
致黎枚
致孙昌武
致周立民
致孟繁华
致孙昌武
致孙昌武
致少儿社编辑
致香港《大公报》副刊
致马瑞芳
致王星汉
致赖云琪
致孙昌武
致柳青松
致孙昌武
致王光
致祝勇
致王先霈
致陈子善
致钱明锵
致陆灏
致马瑞芳
致林非
致赵南荣
致许谋清
致张恩华
致李晓虹
致骆天蓉
致王莎
致陈义之
致李东红
致孙昌武
致戴铮
致杨杰
致辽宁电视台
致张爱民
致谢友顺
致吕中山
致高海涛
致张大威
致王丽文
致祝新刚
致傅德岷
致杨光祖
致杜渐坤
致孙昌武
致王为松
致孙昌武
致朱自奋
致刘俐俐
致高洪涛
致张轶
致朱自奋
致康启昌
致张庆善
致郭保林
致黎枚
致彭定安
致黎枚
答王先霈
致李葆国
致高海涛
致杨光祖
致刘兆林
致杨光祖
致邓世广
致唐军
致李建华
致葛本亮
致孙昌武
致金宏达
致夏志坤
致张冰
致王丽文
致王歌
致王丽文
致王雪丽
致高楠
致李东红
致王丽文
致颜翔林
致王罄瑶
谢函
致李磊
致李磊
致黄彦
致李磊
致《诗刊》
致古耜
致施晗
致李磊
致王丽文
致卢昌崇
致李磊
致李晓虹
致李磊
致陈平原
致李磊
致王先霈
致李磊
致李磊
致范培松
致孙昌武
致俞晓群
致徐南铁
致李树喜
致韩春燕
致古耜
致李磊
致向平
致马瑞芳
致康启昌
致王向峰
致侯军
致欣力
致马瑞芳
致马瑞芳
致王志清
致高海涛
致刘文景
致古耜
致周正旺
致林喦
致马瑞芳
致金宏达
致孙昌武
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致方勇
致刘文艳
致康启昌
致郝付云
致古耜
致高海涛
致丁国成
致李舫
致梁若冰
致马迪
致李磊
致李磊
致王向峰
致陈巨昌
致李磊
致刘学颜
致王炜烨
致闻世震
致杨利景
致彭定安
致原学玉
致夏志坤
致周人
致叶廷芳
致叶廷芳
致王为松
致王为松
致孙昌武
附录
彭定安:我从《妩媚》见文学
前记
《青灯有味忆儿时》读后随记
《文学自传》读后随记
展开全部

素心幽寄 节选

  《素心幽寄》:  来函收读,知你近将就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函授本科班,深感高兴;也从你的有志向、肯钻研、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开拓新的进境的思想行为中,受到鼓舞,受到策励,分享了你“在实现自我的征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信中说到,云南大理并不像想象中的萃美,这可能同你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凡事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系。世间万事,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如果出发前又看了太多的景观介绍或者前人、时人的纪游诗文,而你又加以想象发挥,踵事增华,进而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先设图景”,那么,身临其境之后,肯定会大感失望,甚至深悔此行的。  文人多思善感,主体意识强,他们笔下的纪游诗文,总是带有颇大的主体意向、主观成分,即使同在一地,面对同一景观,或褒或贬,常有鲜明的差异;而且,会随着心境、情绪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前代诗人对此论述得十分充分,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晁补之);“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清·袁枚)。说的都是主观作用于客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我也曾到过大理,大约住了五六天,可是,什么三塔呀,南诏城啊,五朵金花啊,我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唯独对于泛舟洱海时所见到的“苍山雪”有了悟觉,有了感受,归来写了一首七绝:“碧天凉影点苍颜,古雪神云水上看。缩取银峦供画本,归来冰玉满胸间。”之所以会是这样,盖由于我特别欣赏那种清虚、超拔、通灵、神秘的境界与意象。若是换另一个人来游览,就不见得作如是观了。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点,审美学上有“审美心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一书中说,“距离要求,被视为‘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作为一种审美原理,距离使得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  陈独秀先生有两句名诗:“相逢不及相思好,万境妍于未到时。”未登上的土地往往是*富魅力的。  承询哪些地方值得一去,从上面所述可知,这是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依我曾经到过的而言,国外,我认为应该去俄罗斯看看。你们年轻人,我不晓得;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过去受苏、俄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到那里转转,会有前尘梦影、似曾相识之感。国内可去的地方就更多了,还说云南——因为从你们重庆到此间很方便,我在丽江听过“纳西古乐”,印象颇佳;西双版纳的边陲风光也极有特点,异国情调很浓;至于九寨沟,离你们就更近一些了,我曾写过一篇纪游散文,激赏那里的尚处于“童贞状态”、未经人工开发的原始景观。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