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作者:姜正成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1.4(3.0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759603
  • 条形码:9787504759603 ; 978-7-5047-596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中民俗作用、提升自己内涵的工作族、社会人等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中国人延绵不断的传统。其持久的生命力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尽在本书。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内容简介

  中国有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观念深层内涵的显性表现。很多民俗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比如,中国人过年,元宵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都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不在乎这些民俗,那我们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国近年来相继将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设为法定节日,便是对文化传统的又一次确认,表明我们对传统的珍视。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化浪潮和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态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在古代,礼无处不在。本书用了相当篇幅介绍这些古礼。如中国的婚姻之礼。中国传统的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多半是从未谋面的,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主要考虑的是宗族的延续和门当户对,很少考虑当事人的情感。婚聘礼仪就是婚前的礼仪,传统的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些环节在今天虽被简化了,但在很多农村地区还非常盛行,可见传统力量之强大。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目录

**章 婚姻文化
原始社会的婚姻002
古代的收继婚004
古代的婚姻形式005
古代的婚聘六礼010
古代的拜堂013
入洞房015
拜见舅姑017
新妇试厨与成婿礼019
订婚与婚书020
古人如何离婚021
第二章 民居文化
各地民居风貌024
地方的家庙与祠堂030
木结构传统建筑031
民居中体现的文化含义033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旨趣036
第三章 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概说040
古代诞生礼043
古代成年礼047
古代的跪拜礼051
仪容仪表053
敬老尊贤055
待人接物057
座次礼仪059
称谓里面有学问060
古人的谦称062
古人的尊称063
第四章 禁忌文化
古人出行禁忌066
古人的避讳069
古代服饰禁忌071
第五章 姓氏文化
姓氏的来历074
按字辈起名076
排行起名078
寄名起名080
按属相起名083
以梦兆起名085
丑名、偷名、撞名086
其他起名方法088
什么是地望091
第六章 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的产生096
丧礼中的等级观念099
什么是“五服”100
报丧仪式102
招魂仪式103
吊唁仪式106
出丧择日仪式107
下葬仪式109
三年之丧111
丁忧与守制112
什么是“夺情”114
第七章 节气时令文化
历史悠久的农历118
天干地支119
黄道吉日121
十二生肖122
立春习俗124
雨水习俗126
惊蛰习俗127
春分习俗130
清明习俗132
谷雨习俗134
夏至习俗137
立秋习俗139
立冬习俗143
冬至习俗145
第八章 节日文化
春节简介152
写春联153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156
春节习俗160
元宵节简介168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170
元宵节习俗174
清明节简介178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180
清明节习俗183
端午节简介185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186
端午节习俗189
七夕节简介195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196
七夕节习俗198
中秋节简介201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203
中秋节习俗205
重阳节简介209
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210
重阳节习俗212
第九章 饮食文化
古代的饮食218
京菜220
鲁菜222
淮扬菜223
江浙菜224
川菜226
粤菜227
饮酒文化229
品茗之道231
各地饮茶风俗234
参考文献237
后 记239
展开全部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节选

  原始社会的婚姻  在古代,正在形成中的原始人类的两性关系,没有习俗规定的限制,人们过着群体生活。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古时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两性关系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无所谓婚姻家庭,有着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提到:“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聘不媒。”游,指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因而原始群婚的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吕氏春秋》中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开始有了*初的婚姻规则。在共同生活的集团内部实行血缘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凡属同辈的男女均互称兄弟姐妹,亦互为婚姻。由此产生了血缘家庭,这是婚姻关系的**个进步,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的婚配关系。  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血缘集团分化成较小的团体——部落,通婚在两个部落之间进行,即实行一个部落的男子与另一个部落的女子互相集体通婚的外婚制群婚,并产生了氏族制度。这是婚姻关系的第二个进步,排除了兄弟和姐妹间的两性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婚范围缩小,到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共同生活。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选择的结果,便是对偶婚的产生,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前身。但是,对偶婚的结合并不牢固,容易离散。初时男子走访女方,后来从妻居,并由此产生了对偶家庭。这是婚姻关系的第三个进步,对偶家庭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因素,子女在有确认的亲生母亲之外,又有了确认的亲生父亲。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金石并用时代,父系氏族制代替了母系氏族制,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妻子从夫居,男子把自己的财产传给亲生的子女,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在中国,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财产继承,包括王位继承,都需要有个亲疏远近。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大都是兄终弟及,无弟传子,汤至南庚,弟死后传兄之子。商朝中期,阳甲至于祖甲,兄终弟及,弟死后传弟之子。商朝晚期,祖甲之后,父死子继完全代替兄终弟及。一句话,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法确立,婚姻制度遂成为一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

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作品,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关于(文化寻根-一本书读懂中国民俗)

    这些风俗习惯由于时代的发展,离我们越来越远,闲暇之余翻翻,增长知识。

    2024/5/4 17:23:33
    读者:cai***(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