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基础理论
-
>
高校军事课教程
-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
-
>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
>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528494
- 条形码:9787562528494 ; 978-7-5625-284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加强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从地学大国迈向地学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作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等综合方法,紧紧围绕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培育地球科学文化这一主线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目录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节 创新能力的内涵
第二节 创新能力基础理论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测量与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创新能力研究
**节 国外创新能力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内创新能力研究概述
第四章 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概述
**节 发达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综述
第二节 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研究
**节 研究过程
第二节 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结构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第四节 提升地质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六章 我国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节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
第二节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第四节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第七章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创新能力研究
**节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现状
第二节 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分析
第三节 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八章 加强地质学人才创新教育
**节 树立创新能力建设理念
第二节 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创新地质学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节 培养知行合一的地质学人才
第九章 提升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的路径
**节 总体思路和要求
第二节 优化课堂理论教学体系
第三节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第四节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第五节 构建国际交流体系
第六节 构筑协同育人模式
第七节 创新研究项目资助模式
第八节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第九节 构建创新能力生成机理
第十章 培育地球科学文化
**节 地球科学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地球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地球科学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思路
第五节 建立地球科学文化体系
第六节 培育地球科学文化的对策
第十一章 总结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节选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1.从学科建设层面 张卫刚等(1999)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群的巨大作用,加强学科的调整与规划,促进硕士研究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构建。胡之德等(2001)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设置,他们认为:“硕士研究生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与思维方式,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培育的摇篮,也是交叉思维、创造灵感产生的源泉。”何玲、杨晓明(2005)研究发现,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因为是以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为主,所以基础较薄弱且宏观视野不足,现代研究生培养应该以一级学科为主,统筹规划二级、三级学科,形成研究生全面、综合的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 2.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层面 任兵(1999)强调为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必须同时注重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对课程结构加以优化才能全力推进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主张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融入新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励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杨春梅(2004)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实施基础化和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将教师单向的灌输授课形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实行教师讲授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来完成。杨良奇(1999)提出研究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调研以及暑期的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开阔自己的社会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杨振洪(1999)认为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参与式教学法、专题研究式以及案例分析教学法。李嘉曾(2005)指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开设科学方法课和专题研究课。徐春明(2007)认为大学生思维固化无标准和知识无活力两方面是造成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能力不足,大多是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缺乏知识吸收的活性,从而缺乏将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3.从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的层面 张文修(2006)提出,创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有效关注学术发展前沿,是发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马永斌(2000)认为,教研组和课题组是研究生在校期间进行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活动的主要集体,学校可以通过这两个载体来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努力建设研究生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杨立敏等(2006)认为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是构建具有时代性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互动方式,以构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互动性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逐步形成和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框架结构、运作模式和评价机制,这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耿筠等(1999)认为,学校应当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系列环节,包括论文*初的选题、开题、中间的研究和撰写以及*后的答辩等,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创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素质与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瞿海东等(2002)指出,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引他们在学科前沿部分进行选题,鼓励学生敢于承担风险性课题,撰写论文时,导师多提建议多指导,相互多交流。温晓(2009)认为导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责任人,导师的人格魅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导师应及时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准确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给学生提出新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 4.从政策激励层面杨胜等(2009)认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团队成员创新积极性,体验到成就感、贡献感以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动研究生创新团队才智的充分发挥,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因此,各高校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应给予及时的奖励。张世红(2000)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技能。高鸽(2010)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提高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自身,需要他们自己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自觉完善理论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创新技能,不断积极创新,才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很多,但研究领域较窄,且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较少,应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注重理论对研究的支撑;创新能力理论方面主要引用国外理论,国内本土化研究较少,应加强创新能力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多数学者提出的影响因素大同小异;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只是简单罗列,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未能对各途径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上,需要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进行调整与革新。 ……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李素矿,1967年2月出生,男,山东鱼台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人才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宣传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事处人事科科员、科长,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副主任,人事处副处长,汉口分校综合管理部副主任、人事组织办公室主任,学校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多次获湖北省人事厅和省劳动厅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项目15项。主编和参编(译)著作、教材8部。在《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文章40余篇。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姚玉鹏,1968年6月出生,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研究员。1984年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其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与环境科学系学习和访问。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主要从事岩石学、南极地质学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学项目管理工作及地质学发展战略研究。现任中国第四纪退坡研究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编委等职。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管理论文50余篇,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 王焰新,1963年11月出生,男,山西原平人,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球化学协会水一岩相互作用工作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水文地球化学、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90余篇,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6.6¥32.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3.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