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115751
- 条形码:9787511115751 ; 978-7-5111-15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本书特色
陈曦、罗格平编写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 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 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fm,改 进了国际上的biorn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 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 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 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 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 ,开发了aem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 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 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 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 系严谨,要领清晰,有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可供从 事干旱区生态、碳循环、地理地貌、景观生态及环境 保护研究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 生及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内容简介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改进了国际上的Biom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 金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开发了AEM(Arid Ecosystem Model)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系严谨,要领清晰,有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可供从事干旱区生态、碳循环、地理地貌、景观生态及环境保护研究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目录
1.1 地理位置
1.2 国内外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研究现状
1.3 亚洲中部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章 亚洲中部干旱区地理环境
2.1 地质构造与地貌轮廓
2.2 气候环境与水文特征
2.3 植被与土壤
参考文献
第3章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过程
3.1 气候环境
3.2 新疆的气候环境
3.3 中亚五国的气候环境
3.4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章 亚洲中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
4.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4.2 土地开发与耕地变化
4.3 林产品收获与植树造林
4.4 孜牧
参考文献
第5章 亚洲中部干旱区盐碱土碳吸收评估
5.1 无机吸收过程的分离
5.2 无机吸收过程的模拟
5.3 无机吸收规模的估算
5.4 亚洲中部干旱区盐碱土碳吸收评估
参考文献
第6章 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与模拟
6.1 干旱区生态系统能量、水汽与c02交换机制
6.2 干旱区生态系统模拟
参考文献
第7章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7.1 有机碳储量结构与分布
7.2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人类活动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8.1 土地开垦和耕地转移对碳平衡的影响
8.2 林产品收获与植树造林对碳平衡的影响
8.3 放牧干扰对碳平衡的影响
8.4 中亚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动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67¥88 -
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
¥59.5¥78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