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本类五星书更多>
-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法华经今译
¥12.3¥35.0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史(上下卷)
¥73.3¥198.0人生不较劲(平装新版)
¥26.6¥45.0不问西东:西南联大在沪校友访谈录(珍藏版)
¥27.0¥45.0教育中的情和爱——儿童、青少年情感发展与教育研究40年
¥21.5¥50.0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52270
- 条形码:9787516152270 ; 978-7-5161-522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 本书特色
汪信砚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是国内首部系统探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问题的专著。本书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特殊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基础、条件、动力、能力、类型、实现机制、评价等诸问题上都提出了创新性见解,并就我国哲学社会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问题作了建设性的思考,是一部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的学术专著。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 内容简介
汪信砚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是国内首部系统探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问题的专著。本书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特殊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基础、条件、动力、能力、类型、实现机制、评价等诸问题上都提出了创新性见解,并就我国哲学社会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问题作了建设性的思考,是一部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的学术专著。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 目录
导论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和特征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涵
(一)创新释义
(二)科学创新的一般含义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内涵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
(一)探索新的真理
(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三)形成新的思想观念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特点
(一)新颖性
(二)超越性
(三)独特性
(四)普遍性
(五)时代性
第二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构成要素
一 创新主体
(一)创新主体的类型
(二)创新主体的特质
(三)创新主体的历史演变
二创新对象
(一)创新对象的类型
(二)创新对象的特点
(三)创新对象的生成
三创新资源
(一)创新资源的类型
(二)创新资源的形成
(三)创新资源的作用
第三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动力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基础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体基础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时代条件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条件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个人条件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
(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
(三)主体的自我反思
第四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能力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
(一)知识转化能力
(二)个性品质
(三)思想意识
(四)社会机制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三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形成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合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
四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
(一)强化问题意识
(二)优化思维方式
(三)健全创新体制
(四)尊重学术规律
第五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类型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问题的复杂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原因
(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观点分歧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划分
(一)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划分的主要缺陷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划分的方法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类型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个案分析
(一)普遍创新的个案分析
(二)特殊创新的个案分析
(三)综合创新的个案分析
第六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现机制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精神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个体主体精神因素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主体精神因素
(四)弘扬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思维机制
(一)问题机制
(二)方法机制
(三)反思机制
(四)范式机制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建制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体制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机制
(三)国家创新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建制化的
典型形式
第七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标准
(一)创新性标准
(二)真理性标准
(三)价值性标准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方式
(一)同行专家评价
(二)量化评价
(三)综合评价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的科学化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意义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影响因素
(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现状
(一)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和社会影响明显改观
(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评价不够科学
(二)创新管理不够完善
(三)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四)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三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二)完善创新评价体系
(三)推进学术规范建设
(四)严格科研管理
(五)营造创新氛围
后记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和特征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涵
(一)创新释义
(二)科学创新的一般含义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内涵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
(一)探索新的真理
(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三)形成新的思想观念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特点
(一)新颖性
(二)超越性
(三)独特性
(四)普遍性
(五)时代性
第二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构成要素
一 创新主体
(一)创新主体的类型
(二)创新主体的特质
(三)创新主体的历史演变
二创新对象
(一)创新对象的类型
(二)创新对象的特点
(三)创新对象的生成
三创新资源
(一)创新资源的类型
(二)创新资源的形成
(三)创新资源的作用
第三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动力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基础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体基础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时代条件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理论条件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个人条件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
(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
(三)主体的自我反思
第四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能力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
(一)知识转化能力
(二)个性品质
(三)思想意识
(四)社会机制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三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形成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合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
四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
(一)强化问题意识
(二)优化思维方式
(三)健全创新体制
(四)尊重学术规律
第五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类型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问题的复杂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原因
(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观点分歧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划分
(一)现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划分的主要缺陷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划分的方法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类型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类型的个案分析
(一)普遍创新的个案分析
(二)特殊创新的个案分析
(三)综合创新的个案分析
第六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现机制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精神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个体主体精神因素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主体精神因素
(四)弘扬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思维机制
(一)问题机制
(二)方法机制
(三)反思机制
(四)范式机制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建制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体制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社会机制
(三)国家创新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建制化的
典型形式
第七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
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标准
(一)创新性标准
(二)真理性标准
(三)价值性标准
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评价方式
(一)同行专家评价
(二)量化评价
(三)综合评价
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的科学化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意义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影响因素
(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科学化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现状
(一)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和社会影响明显改观
(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评价不够科学
(二)创新管理不够完善
(三)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四)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三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二)完善创新评价体系
(三)推进学术规范建设
(四)严格科研管理
(五)营造创新氛围
后记
展开全部
书友推荐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2¥42.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本类畅销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2.8¥36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3.9¥52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13.5¥48 -
疯狂与清醒
¥14.9¥59.8 -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26.8¥68 -
东方文化与人类发展前途:季羡林讲演集
¥1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