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第二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437112
- 条形码:9787030437112 ; 978-7-03-04371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第二版 本书特色
纳米毒理学是研究纳米尺度下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或健康效应的一门新兴学科分支。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的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崭新的功能。它们进入生物体后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活性或生物活性,进而对生命过程将产生什么样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围绕学术界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这些科学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知识框架,分13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第二版 内容简介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主要奉献给工作在纳米科学研究单位、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纳米技术标准化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化学、生物学、毒理学、材料科学、药物学、药理学、药剂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人员,质检、海关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读者,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使用。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第二版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版前言
第1章 纳米毒理学概述
1.1纳米毒理学与研究现状
1.1.1 什么是纳米毒理学?
1.1.2 纳米技术:从科学预言到市场产品
1.1.3 纳米科技发展必然出现的分支领域:纳米毒理学”
1.1.4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分析:国家、研究机构、实验室
1.1.5 纳米毒理学研究现状思考
1.2纳米毒理学的溯源
1.2.1病毒学(病毒是典型的活着的纳米颗粒)
1.2.2 工业烟雾颗粒
1.2.3 大气颗粒物
1.2.4 人造纳米颗粒
1.3纳米毒理学的特征
1.3.1新的剂量单位在纳米毒理学中的重要性
1.3.2表面吸附在纳米毒理学中的重要性
1.3.3 医学应用广泛
1.4纳米毒理学:迫切需要体内研究
1.5纳米毒理学:阶段与问题
1.6纳米毒理学:重要目标
1.7纳米毒理学:利益与风险之间平衡的桥梁
1.8纳米毒理学:展塑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急性毒性
2.1 纳米颗粒的体内吸收
2.1.1 纳米颗粒在肺部的沉积和吸收
2.1.2 纳米颗粒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
2.1.3 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沉积和吸收
2.2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布
2.2.1吸入暴露的迁移和分布
2.2.2 口服暴露的迁移和分布
2.2.3 其他暴露途径的迁移和分布
2.2.4迁移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2.3纳米颗粒的代谢和排泄
2.4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
2.4.1 心血管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2呼吸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3肝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4 肾脏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5神经系统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6皮肤对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反应
2.4.7 系统急性毒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1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
3.1.1 细胞摄入的纳米表面结构效应以及表面修饰效应
3.1.2 细胞摄入的纳米尺寸效应
3.2纳米颗粒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3.2.1 幻胞吞噬能力和趋化性
3.2.2 细胞膜和细胞骨架
3.2.3 细胞坏死和凋亡
3.3纳米颗粒对其他肺细胞的影响
3.4纳米颗粒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3.5 纳米颗粒对肝细胞的影响
3.6 纳米颗粒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参考文献
第4章 细胞纳米毒理学效应机制:纳米材料的细胞摄取、胞内转运及其细胞毒性
4.1背景
4.2纳米材料的细胞吸收
4. 2.1 纳米颗粒(nps)可能的细胞吸收途径
4.2.2 纳米颗粒尺寸和形状依赖的细胞吸收
4.2.3 纳米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依赖的细胞吸收
4.2.4 纳米颗粒表面电荷依赖的细胞摄取
4.3纳米颗粒细胞内的定位和迁移l
4. 3.1金纳米材料
4.3.2碳纳米材料
4.4纳米颗粒的细胞清除及其细胞毒性
4.4.1金纳米材料
4.4.2碳纳米材料
4.5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纳米材料理化性质与其细胞摄取、转运及命运的关系
5.1概述
5.2纳米材料化学性质对细胞摄取、转运和累积的影响
5.2.1 纳米材料表面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影响l
5.2.2 纳米材料的表面功能化和表面电荷的影响
5.2.3 纳米材料及其表面组成的影响
5.3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对细胞吸收、运输和累积的影响
5.3.1 纳米材料尺寸的影响
5.3.2 纳米材料纵横比的影响l
5.4纳米材料表面积对其溶解性和降解性的影响
5.5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分子纳米毒性学: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6.1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6.1.1 结构特性和化学效应
6.1.2 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的尺寸效应
6.1.3 弱相互(非共价键)作用
6.1.4靶蛋白作用的选择性及其医学应用
6.1.5 细胞信号通道调节
6.1.6 纳米毒性的生物标志物l
6.2纳米颗粒的抗原性
6.2.1人造纳米材料的免疫学性质
6.2.2 纳米颗粒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6.2.3 生物体系对纳米体系的识别作用
6.3纳米颗粒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6.3.1尺寸效应
6.3.2协同效应
6.3.3 dna切割l
6.3.4诱导基因突变
6.3.5 基因转运载体
参考文献
第7章 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及神经生物学效应
7.1纳米颗粒进脑的能力与途径
7.1.1 纳米颗粒跨越血脑屏障进脑”
7.1.2 纳米颗粒通过嗅觉神经转运进脑
7.1.3 感觉神经末梢摄入纳米颗粒再转运进脑
7.2纳米颗粒在脑中的迁移、输运与代谢
7.2.1 纳米颗粒在脑中迁移、输运与尺寸效应
7.2.2 纳米颗粒在脑中的化学种态”l
7.3纳米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学效应
7. 3.1 大气纳米颗粒物暴露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
7.3.2人造纳米颗粒暴露与神经系统损伤
7.3.3神经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入作用
7.4纳米颗粒的神经细胞生物学效应l
7.5 纳米颗粒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生化标志物与神经递质的影响
7.6纳米颗粒的其他神经生物学效应
7.7纳米颗粒神经毒性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8章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肺系统的毒理学效应
8.1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8.1.1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及代谢
8.1.2 纳米颗粒穿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能力
8.1.3 纳米颗粒的肺外转运及代谢动力学
8.1.4低剂量长期暴露纳米颗粒的肺部毒性l
8.2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肺部损伤的年龄差异
8.2.1 纳米颗粒引起肺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的年龄差异
8.2.2纳米颗粒引起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年龄差异
8.2.3纳米颗粒引起肺部损伤的敏感性的年龄差异
8.2.4 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毒性评价指标
8.3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年龄差异
8.3.1 纳米颗粒引起血清中组胺含量变化的年龄差异
8.3.2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缺氧的年龄差异
8.3.3纳米颗粒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年龄差异
8.3.4纳米颗粒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年龄差异
8.3.5 纳米颗粒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年龄差异
8.4 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8.4.1 吸入纳米颗粒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
8.4.2吸入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8.4.3 纳米颗粒暴露对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章 胃肠道摄入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
9.1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
9.2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引起的离子超载”
9.3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引起的碱中毒
9.4纳米颗粒超高化学反应活性决定其生物毒性
9.5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毒性与尺寸效应
9.6 胃肠道摄入纳米颗粒的毒理学效应的异常与复杂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决定碳纳米管毒性的主要因素
10.1概述
10.2碳纳米管内残留的金属杂质影响其毒性
10.3碳纳米管的理化和结构特征影响其毒性
10.3.1 表面电荷和化学修饰
10.3.2形状
10.3.3长度
10.3.4 团聚程度
10.3.5层数
10.4细胞培养环境和分析方法影响碳纳米管的毒性测试结果
10.5碳纳米管产生毒性的机制
10.6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纳米特性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
11.1纳米尺寸对纳米毒性的影响
11.1.1 急性毒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
11.1.2观测对象器官选择影响纳米尺寸效应
11.1.3毒性级别的判定与纳米尺寸效应
11.1.4呼吸系统毒性的纳米尺寸效应
11.2纳米结构化学效应
11.3纳米表面化学
11.4纳米表面化学:降低或消除纳米颗粒毒性的有效途径
11.5纳米颗粒的安全剂量
参考文献
第12章 纳米毒理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
12.1 体外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12.1.1 纳米颗粒实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12.1.2 纳米颗粒实验样品的表征方法
12.2纳米颗粒体外细胞摄入和定位的检测方法
12.2.1 透射电镜法
12.2.2元素分析法
12.2.3 荧光光谱法
12.2.4纳米颗粒细胞摄取研究的新方法
12.3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研究方法
12.3.1 纳米颗粒影响细胞繁殖能力的评估方法
12.3.2 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坏死的评估方法
12.3.3 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凋亡的评估方法
12.3.4 纳米颗粒引起dna损伤的评估方法
12.3.5纳米颗粒引起氧化应激的标志物与检测方法
12.3.6体外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技术
12.4纳米颗粒体内毒性的研究方法”
12.4.1 纳米颗粒生物分布和清除的检测方法
12.4.2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12.4.3 组织学/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
12.4.4体内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技术
12.4.5新的纳米分析技术
12.5现有方法学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第13章 基于核技术与同步辐射的纳米生物效应分析方法
13.1概述
13.2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核分析技术
13.2.1 纳米材料表征中的分析化学
13.2.2 分子水平上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
13.2.3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可视化成像研究
13.2.4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定量研究方法
13.3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小结
13.4展望
13.4.1纳米生物效应中的其他科学问题
13.4.2更多核分析手段的出现
参考文献
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第二版 作者简介
赵宁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目前担任SCI学术刊物Biomed Microdevices(USA),JNN(USA),PFT(UK)副主编。已在Nat Nanotechnol,Nano Lett,PNAS,JACS,Toxicol Lett,Toxicol Sci,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发表中文论文50余篇。2007年在美国出版纳米毒理学领域的世界上第一本专著Nanotoxicology。研究方向:纳米化学与纳米生物效应(纳米毒理学,肿瘤纳米技术)。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放射化学与核分析技术应用的研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6部、英文著作2部。曾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Hevesy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国际、国内奖8项。现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领衔委员(Til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以及10余个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的委员、顾问或编委。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6.9¥21.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2¥29.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黑科技驱动世界的100项技术
¥21.9¥69.8 -
黑科技:驱动世界的100项技术(八品)
¥21.9¥69.8 -
指火控弹道与射击诸元理论
¥38.7¥49 -
智能照明工程手册
¥29.9¥49.8 -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技术与应用
¥38.7¥49 -
服务型制造
¥76.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