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庆后:有一种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苏轼全传(特装版)
-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
水浒人物之最
-
>
爱因斯坦(藏文)
-
>
张之洞督鄂纪年
-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宗庆后:有一种人生叫“大器晚成”
¥18.6¥58.0分寸 跨越社交圈层的底层逻辑
¥18.7¥52.0有时真的很绝望
¥16.5¥55.0无障碍阅读典藏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44.6¥99.0无障碍阅读典藏版:老子·庄子
¥31.7¥99.0
状元商人张謇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754899
- 条形码:9787504754899 ; 978-7-5047-548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状元商人张謇 本书特色
晚清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他的后半生,放弃仕途,退居家乡,专注于通海一带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地方自治,试图在家乡“建设一个新新世界的雏形”,一个属于众人的公共空间,并推而广之,实现自己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中华商圣系列:状元商人张謇》,对张謇这位亦官亦商的状元巨商有全面的认识,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讲究个人操守的道德。并从张謇的商业成败中学]他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
状元商人张謇 内容简介
张謇一直被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代表,他历经晚清民初的社会动荡,一生为实践“实业救国”的梦想在努力。《中华商圣系列:状元商人张謇》叙事通俗易懂,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读来轻松而不乏内涵,使人从平凡的历史故事中,发现别样的精彩!
状元商人张謇 目录
出身于普通人家
卷入冒籍风波
流连于学术中的白衣秀士
客幕生涯的历练
渡海东征援朝
初人官场
与袁绝交愤而归隐
第二章 惊世转变:从大魁天下到弃官
初涉经济惨淡经营
对家乡建设的热情
极具戏剧色彩的考试
甲午战争带来的震撼
从状元到实业家的转变
复杂的投资环境
艰难起步的状元纱厂
第三章 通权达变:活跃于世纪之交
向维新靠拢
东南互保保住产业
上书《变法平议》
垦牧公司的创办
大兴师范学校
赴东洋考察
投身立宪运动
与袁世凯再度合作
为立宪摇旗呐喊
第四章 人生巅峰:辉煌于乱世之间
收回路权自办铁路
与外商展开合作
走向民主共和
奔走于南北之间
出任农商总长
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重启大生黄金时代
第五章 盛极而衰:动荡的晚年岁月
心系国家命运
主导治理淮河
周旋于军阀混战时期
张氏企业盛极而衰
突然陨落的根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六章 实业巨子:状元商人的崛起之道
工农结合相得益彰
奖助结合促进企业生机
先进的管理方式
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开辟国际经济合作渠道
注重地方建设
第七章 后人评说:“失败的英雄”
拳拳爱国心
执着的人生信念
状元商人的家风
远见卓识的实业骄子
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后记
状元商人张謇 节选
《中华商圣系列:状元商人张謇》: 出身于普通人家长江万里,烟波浩荡。在浩瀚壮阔的长江人海口北岸——黄海之滨,有一片叫做“江海平原”的地方。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53年7月1日,当太平军的炮火轰开江宁古城墙之后的三个月,一个婴儿在偏僻的长江口北岸通州海门厅呱呱坠地,他啼音洪亮,声震屋宇,为原本并不富裕的农家增添了一些喜庆。受生活所累的父亲,用爱抚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给他取名张謇。 旧时的海门属通州,处于苏北南通地区,是一个偏僻的半岛,地非冲要,不具战略价值。南宋末年,江淮连年征战,东南沿海惨遭蹂躏,铁骑所至’庐里为墟。南通一带,独少兵灾。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和朱元璋统一之战;群雄鏖战江淮,混乱不休,南通却无大的战事。明末清军南下,邻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南通竟得保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战火遍及苏、皖、浙等省,上海成为太平天国与清军多次激战、反复争夺的冲要之地。位于长江口对岸的南通,居然成为熊熊战火中的一片净土。 清朝嘉庆初年,张謇的曾祖父去世,祖父张朝彦只有8岁,排行老:,颇受曾祖母的关爱,幼年时便“从学村塾”。不幸的是,祖父16岁时’曾祖母暴病而死。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外出他乡,年轻的张朝彦经不住诱惑,开始去赌博,不仅输光了田产,连房子也输给了别人。 金沙镇有一个开瓷货铺的吴圣撰,家中无子,只有一女,穷困潦倒的张朝彦入赘吴家。转眼十几年,生儿育女,人口渐繁,怕连累外家,张朝彦携全家由金沙镇迁到西亭。这时,张朝彦除种地外,也兼治瓷器贩运,家境渐渐宽裕起来。不久丈人也迁到了海门常乐镇,兼作瓷器贩运。据说,生意*好的时候,雇用挑运叫卖瓷器的工人十余人,家境于是由衰而盛。 张謇的父亲名张彭年,是张家的长子,小时候很聪明,经常私下跑到私塾去读书,很得私塾丁先生的喜爱。不过,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只能半天读书,半天种田,读完《诗经》为止,在张家四代种田人中,算是**个略通文墨的人。及至彭年当家,手头更加宽裕,居然在西亭营造了一所房屋,不料老二因打死人,吃了官司,彭年倾家营救,负债累累,连新造房屋也抵给了债主。于是张家又投奔常乐镇的外祖父吴家。待张朝彦与外祖父相继去世,张彭年便继承了全部遗产20多亩田地,一爿小瓷货店,5间房屋和几间草屋,既种田又兼治小买卖,据当地传闻,张彭年曾挑担卖糖补贴家用,张謇小时候也随父卖过糖,其旧宅至今留置糖担,以示不忘其本。张彭年既勤劳又会计算,家庭经济状况再度得到改善,瓷器店里经常雇用十几个挑脚,据说还能借到钱去宁波做生意。 张彭年先后娶妻两房,一名葛氏,一名金氏,一共生育5个儿子。葛氏生长子誉、五子警,金氏生二子暮、三子詧、四子謇。在这几个孩子中,张謇的早慧十分突出,4岁父亲已教他识千字文,5岁时,三叔父从通州来,命他背诵千字文,竟能一字不差,这使全家大喜过望,当即决定让他去私塾读书。塾师邱大璋因祖父朝彦入赘吴家时答应过兼祧吴氏,彭年又继承吴家产业,所以此时张謇姓吴而不姓张,邱先生为他起学名吴起元,小字长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张謇l0岁。 但是,由于这位邱先生并无真才实学,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属对不仅讲不出四声,甚至连平仄也弄不清楚。彭年不愿让误人子弟的庸师毁了儿子的前程。虽然家境不丰,也咬紧牙关,在张謇11岁那年,礼聘西亭宋效祁(蓬山)到冢教读。 这位宋先生50多岁,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当时和张謇同学的还有他的叔兄和五弟警,“先生检视前所读书,音训句读多误。令自《学》《庸》《论》《孟》始,尽易新本,授令重读,既背更授,自日三十行,渐增至六七十行或百行,亦授四声,或就《三字经》《四字鉴》《千家诗》为说故事。,’经宋先生的这般纠错、重读与讲授指点,张謇的学业又有长进。 某日。先生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聪颖的张謇立即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惊喜不已,赞叹佳对。读书人大魁天下,中了状元,古人称之为“独占鳌头”。在当时人看来,张謇下联已有金榜题名的预兆。 宋效祁先生虽然比邱大璋略胜一筹,但也不过是一个略有学识的乡村塾师。宋先生从年轻时代参加科举考试,50多岁仍是一介童生,还要连续应考岁试、科试、乡试,加上年迈多病,精力不支,有时不得不停课6个月以上。张彭年便又聘请宋效祁之子宋璞斋来担任张謇的老师。 耕读生活,是浸透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生活方式。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百业中的根本;四书五经是精神食粮,是塑完美人格以至平步青云的无价之宝。张謇的一家,也像古往今来的中国家庭一样,将耕读传家奉为典范。因此,张彭年有意为儿子准备一条“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退路:自食其力。 首先,张彭年不愿让儿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要求他们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从事贱役。他不仅要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而且还命他们随雇工在棉田锄草,在家中建房时充当小工杂役,学习土木建筑工艺。张謇回忆往事说:“后有兴作,凡木石砖瓦,一一度其修短厚薄之尺寸而预计之,无有差忒。临时必使謇兄弟杂作小工,而于砌墙每层将合时,尤令注意于需砖之度,相其修短厚薄,检以畀工。日‘工屡觅砖,或断砖不合,则耗时而费料’,亦以练儿童之视力。”至他人家,亦视其营造之合否而教之。以是謇于土木建筑计划,稍稍有知识。 其次,灌输“农本”思想。督促张謇兄弟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张彭年家日渐宽裕,张謇兄弟曾劝父亲把20多亩良田佃出收租。张彭年告诫儿子说:“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这种以农业经济为个人事业根本,进退可资依靠的思想,对张謇日后走向实业救国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2¥14.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4.4¥4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