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17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38.2(4.9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版权信息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本书特色

杨豪中、李媛、杨思然编著的这本《保护文化传 承的新农村建设》分为理论篇与模式篇两大部分。理 论篇除了阐述研究源起,研究主题、对象与价值,国 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框架,研究方 法与评述之外,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 文化传承的理论关系。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国文化的 农耕文明属性特征,中国乡村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 ,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国际、国内经验,当代 背景下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乡 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者相互支持 模式的理论观点、原则与方法。   模式篇主要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论证和阐释新农 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 者共生的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分别为:新农村建设、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基础性研 究;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 筑环境三者支持关系研究;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 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者共生性建设模式研 究,即保护式、改造式、新建式。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研究工作者和各高校建筑类、 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学科专业师生参考,也 可供广大文化工作者参考和保存。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内容简介

杨豪中、李媛、杨思然编著的这本《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首次在农村建设的视阈中明确提出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与属性,乡村是孕育农耕文明的土壤,传统文化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母子关系;首次从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首次将传统村落建筑环境视为“容器”,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视为“内容”,提出农村应该是两者情境交融的场域,而这种情境交融又是在新技术推动和引领下的发展和进步。本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支撑,多种研究方法为支持,突破以单一视角和手段观察、解决现实问题的局限,从整体视野出发,以现象学田野考察法为研究手段,使共生模式成为科学、缜密、适时、可行的完整体系。

保护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 目录

**章 绪论
 1.1 作为综合体的新农村建设
  1.1.1 国家农村建设背景
  1.1.2 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本体核心
  1.1.3 非物质文化遗存(产)
  1.1.4 多元文化激荡
  1.1.5 陕西区域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评述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耕文明传承关系
 2.1 中国文化农耕文明本源与属性特征
  2.1.1 中国文化农耕文明本源
  2.1.2 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明属性研究
 2.2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关系
  2.2.1 传统文化是孕育非物质文化遗存(产)的母体
  2.2.2 非物质文化遗存是传统文化留传至今的结晶
 2.3 中国乡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依存关系
  2.3.1 中国乡村占据地景*广大的面积
  2.3.2 中国乡村风土文化是城市风雅文化的支撑和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2.4 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国际、国内经验
  2.4.1 “千城一面”的现象
  2.4.2 “千城一面”的现象学、人类学批判
  2.4.3 “千城一面”与农村建设
 2.5 国际国内的农村建设经验
  2.5.1 国际
  2.5.2 国内选点区域新农村建设经验、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情况研究
 2.6 当代背景下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6.1 农村建设
  2.6.2 农村文化建设所存问题
  2.6.3 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2.7 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三者相互支持共生性模式
  2.7.1 当代农村建设应是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三者的共生
  2.7.2 当代农村建设应在大体系中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的挖掘与传承
  2.7.3 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三者相互支持共生性模式的理论观点总结
第三章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基础研究
 3.1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物质空间建设研究
  3.1.1 规划结构研究
  3.1.2 居住环境改善研究
  3.1.3 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研究
  3.1.4 景观环境及绿化
 3.2 陕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研究
  3.2.1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基础性调研
  3.2.2 确立与陕西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产)类型
  3.2.3 与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产)研究举例
 3.3 陕西省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研究
  3.3.1 关中、陕北、陕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研究
  3.3.2 关中、陕北、陕南居住空间研究
  3.3.3 关中、陕北、陕南传统村落公共生活空间研究
  3.3.4 关中、陕北、陕南传统村落礼制空间研究
  3.3.5 关中、陕北、陕南传统村落宗教祭祀空间研究
第四章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三者支持关系研究
 4.1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与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支持关系研究
  4.1.1 传统村落是“容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是“内容”,两者是共生关系,
  “内容”决定“容器”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容器”是“内容”的物质表达
  4.1.2 传统村落“容器”是身体,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内容”是灵魂,“容器”使“内容”得以保护,“内容”使“容器”具有生命
  4.1.3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在大地上的空间图示的物质表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是传统文化与传统村落在大地上的情境交融
  4.1.4 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通桥梁的物质表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通桥梁的决定与物质表达内容
  4.1.5 传统村落是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与物质表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是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与物质表达内容
 4.2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关系研究
  4.2.1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样式、框架的支持
  4.2.2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活内容的支持
  4.2.3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空间构成图示的参考系
  4.2.4 陕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将是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情景的接续和文化的传承
 4.3 陕西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关系研究
  4.3.1 陕西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将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生活保护方式提供支持
  4.3.2 陕西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空间构成图示的物质基础
  4.3.3 陕西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的保护传承将使新农村建设不失去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
第五章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产)、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三者共生性建设模式研究
 5.1 保护式建设模式研究:横山县南塔乡张村有地村
  5.1.1 张村有地村新农村建设
  5.1.2 张村有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
  5.1.3 张村有地村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环境
  5.1.4 以保护式为主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5.2 改造式建设模式研究:关中户县蒋村
  5.2.1 蒋村新农村建设
  5.2.2 蒋村正月民俗与传统村落空间关系
  5.2.3 蒋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
  5.2.4 以改造式为主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5.3 新建式建设模式研究:陕南紫阳县新农村建设参考系——城关镇石板房区
  5.3.1 石板房区历史沿革
  5.3.2 石板房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环境
  5.3.3 石板房区非物质文化遗存(产)
  5.3.4 紫阳县因灾迁建村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思考
参考目录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