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作者:丁淑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12.2(3.2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49225
  • 条形码:9787516149225 ; 978-7-5161-492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本书特色

    丁淑娟编著的这本《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验证中国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总的来说是“客户追随”, “客户追随”的动机说明外资银行对其客户具有一定的垄断力,从而在“时机”问题上,传统的实物期权理论适用。本书利用生存模型对历年来中国外资银行进入时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外资银行进入的时机与传统实物期权理论的结论基本吻合,但也体现出其独特性。总体来看,传统的实物期权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及指导性。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引入先动优势,区分同质竞争与异质竞争,对经典的期权博弈模型进行扩展。其次,本书验证了中国银行业确实存在先动优势。*后本书根据扩展的期权博弈理论,分析了人民币零售市场上、农村金融市场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进入时机上的期权博弈以及监管者的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逐步回归法”验证中国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总的来说是“客户追随”, “客户追随”的动机说明外资银行对其客户具有一定的垄断力,从而在“时机”问题上,传统的实物期权理论适用。本书利用生存模型对历年来中国外资银行进入时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外资银行进入的时机与传统实物期权理论的结论基本吻合,但也体现出其独特性。总体来看,传统的实物期权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及指导性。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引入先动优势,区分同质竞争与异质竞争,对经典的期权博弈模型进行扩展。其次,本书验证了中国银行业确实存在先动优势。*后本书根据扩展的期权博弈理论,分析了人民币零售市场上、农村金融市场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进入时机上的期权博弈以及监管者的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物期权视角下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研究 目录

**章  导言
  **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理论述评
  第二节  进入动机、进入模式理论简评
  第三节  实物期权理论述评
  第四节  先动优势理论述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实物期权理论基础
  **节  实物期权概念
  第二节  实物期权法则在投资决策方面的优势
  第三节  传统实物期权定价介绍以及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期权博弈扩展模型
  **节  经典期权博弈模型
  第二节  加入先动优势后,领先者与追随者同质的期权博弈模型
  第三节  加入先动优势后,领先者与追随者异质的期权博弈模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的可行性与特殊性
  **节  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可行性说明
  第二节  外资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的不可逆性
  第四节  外资银行进入的可延迟性
  第五节  实物期权理论对外资银行进入动机理论的挑战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统实物期权视角下我国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的实证分析
  **节  我国外资银行进入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进入动机的总特征为“客户追随”——传统的实物期权理论适用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的生存模型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期权博弈视角下我国外资银行进入时机的实证分析及其监管意义
  **节  进入动机的“市场利用”特征日趋明显——期权博弈理论适用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先动优势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中资银行作为领先者、外资银行作为追随者的期权博弈
  第四节  外资银行不做追随者的期权博弈
  第五节  对于监管者的意义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考虑进入模式的实物期权模型及基于我国的实证分析
  **节  模型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基于我国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附录及附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