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洋镜:京华旧影
-
>
东洋镜:嵩山少林寺旧影
-
>
东洋镜:晚清杂观
-
>
关中木雕
-
>
国博日历2024年礼盒版
-
>
中国书法一本通
-
>
中国美术8000年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04981
- 条形码:9787515404981 ; 978-7-5154-049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本书特色
评剧是中国众多戏剧中的一种,在华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北京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评剧在北京同样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本书从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阶段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在评剧发展历史中涌现的众多名角和名戏。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内容简介
评剧起源于河北农村,发展、辉煌于北京,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评剧在剧目、剧本、演员及受关注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凡有人群之处即有哼唱评剧之声。 评剧因其有“评古论今”之功用而得名,它紧随时代潮流,因而极易得到人们的欣赏。如今,它已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继续弘扬评剧艺术,再现评剧艺术的辉煌,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这本书开始,认识“杨三姐”“刘巧儿”“李月娥”……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目录
**章 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评剧的起源和发展
二、莲花落*终定名为评戏
三、西路评剧在北京
四、成兆才,中国评剧的奠基人
五、白玉霜被逐离京城,《海棠红》红遍上海
六、萧军与评剧《马振华哀史》
七、“时代艺人”喜彩莲
八、民国年间戏曲审查制度
第二章 评剧的鼎盛时期
一、新中国诞生为评剧带来新发展
二、敢于创新的小白玉霜,顽崮小下台的《小女婿》
三、新凤霞在天桥的日日夜夜
四、评剧音乐的革新者——贺飞
五、评剧史上的里程碑——魏荣元
六、赵丽蓉与《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
七、时代精品《向阳商店》
八、大众剧场话今昔
九、李忆兰:“坚决服从党的需要”
十、马泰:做人民喜爱的好演员
十一、北京城中的评剧名伶
第三章 创作讴歌新时代的艺术精品
一、队伍空前强大,演出火爆京城
二、新中国十周年献礼剧目——《金沙江畔》
三、万盛轩人头攒动,《刘巧儿》轰动京城
四、传统戏改编的经典之作——《花为媒》
五、具有人民性的剧目——《秦香莲》
六、《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
七、越南英雄《阮文追》
第四章 名家与名剧
一、热衷评剧的老舍
二、与评剧结缘的作家——赵树理
三、在生活中寻找“祥林嫂”
四、李准领“李双双”深人生活
五、导演张玮谈《金沙江畔》
六、从评剧发祥地中走出的作家:刘绍棠
七、红色经典《苦菜花》
八、名家名作助评剧更上一层楼
第五章 “文革”岁月
一、“文革”岁月,评剧受冲击
二、《向阳商店》:几多风雨,几多春秋
三、非常年代,非常之人
四、浩然与评剧失之交臂
第六章 评剧与社会生活
一、“周恩来”唱评剧
二、两个“刘巧儿”
三、评剧艺术在基层
四、北京蹦蹦戏在民间
五、痴迷评剧的“老外”
六、为了评剧,“我无怨无悔”
第七章 生存、发展、创新
一、中国评剧院将迎60华诞
二、第四代“杨三姐”——谷文月
三、《评剧皇后》百场不衰,刘萍难舍评剧情缘
四、《什刹海》京腔京韵有京白
五、一切为了观众
六、胡同口里的“张大民”
七、竞相绽放的“七朵悔花”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作者简介
吴雅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报》编辑。近年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十余部,其中《夜凉如水》《红螺湾》《血染的印章》均已拍成电影。曾撰写影视评论文章百余万字,多次荣获国家级报刊评选的优秀好新闻奖。出版著作《吴雅山电影剧本选集》《吴雅山电影杂文集》《当代北京电影史话》。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4¥2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1¥16.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4.4¥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8.6¥55.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2¥10.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9.9¥29.8
匈奴史料汇编(上下册)
¥196.0¥280.0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创新与实践
¥39.1¥56.0蓝眼睛
¥7.4¥15.0无公害肉鸡标准化生产
¥3.8¥5.7宇宙-我的第一本科学剪贴簿
¥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