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楚剧图文志

楚剧图文志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8.4(6.3折) 定价  ¥1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楚剧图文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467993
  • 条形码:9787539467993 ; 978-7-5394-679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楚剧图文志 本书特色

楚剧是我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胡怀存编写的《楚剧图文志》是湖北美术出版社继《汉剧图文志》之后又一本对楚剧的历史沿革、剧目、声腔、剧团以及主要艺术家等作全面细致的记载与整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文献文本。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楚剧的保护与传承做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较直观地了解楚剧的历史与现状,珍视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品牌,对湖北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楚剧图文志 内容简介

  《荆楚文库:楚剧图文志》湖北为荆楚之腹地,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楚剧就是楚地艺坛上的一枝奇葩。楚剧是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湖北孝感、黄陂一带的地方戏,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至今约有150年左右历史,是打锣腔系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刮种,也是湖北省除汉剧外*具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楚剧图文志 目录

**章 概述
一、形成期(约1850—1902)
二、发展期(1902—1949)
三、繁盛期(1949—1966)
四、变革期(1978年至今)

第二章 剧目评介
一、传统剧目
二、移植改编剧目
三、创作剧目

第三章 音乐与舞美
一、楚剧的音乐
二、楚剧的舞美

第四章 艺术家概览
一、演员
二、编导
三、音乐
四、相关名流
五、专记

第五章 人才培养
第六章 组织机构
一、班社
二、院团

第七章 戏园与戏迷
一、楚剧之“场”
二、戏迷白描

第八章 大事记
附录
附录1 楚剧理论研究成果索引
附录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
附录3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楚剧图文志 节选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一一楚剧,是湖北地方剧种之一,是孕育形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发展兴盛于武汉的地方戏,旧称黄孝花鼓(俗称西路花鼓),1926年定名为楚剧。其足迹遍布湖北及与湖北交界的豫南、赣北、皖西等地区的40多个市县,乃至上海、西安、长沙、新疆等地。  楚剧从孕育、形成、发展到繁荣变革,走过了150多年的艰辛、复杂、动荡、多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即:进城前,农村原生态的孕育形成期;进城后,大动荡、大吸收、大扩展的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进取包容、推陈出新的繁荣昌盛期;1978年以来,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全面变革期。  一、形成期(约1850一1902)  据老艺人推算,黄孝花鼓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人叶调元写于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有云:“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由此可见,楚剧的形成不晚于1850年。  庙会灯戏是孕育楚剧的母体之一。据明弘治年间的《黄州府志》记载,*初,农村正月玩灯时,即有“灯戏”演出。清康熙年间杨廷蕴所修《黄陂县志》记载:黄陂灯会“放灯自十一日至元宵夜,宵夜花灯,连宵忘倦”。同治十年刘昌绪重修《黄陂县志》也记载:每值庙会,八方乡民从“数百里外络绎奔赴,填山塞谷,争相朝谒,设醮讽经,征优演剧”。当初唱“灯戏”的演员,大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属业余自娱性质,随后才逐渐形成农闲时演出的半职业戏班,如“麦黃班”、“四季班”等,大约在清末道光时期,始有常年演出的职业戏班出现。记载*早的职业戏班,有光绪十年(1884)黄陂彭家冲以艾九爹为班主的“艾九爹班”等。  早期的黄孝花鼓,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单边词、小戏和折子戏。大多以家庭纠纷、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情节简单。声腔是锣鼓伴奏,一人演唱,众人帮和。曲调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仙腔”。乐器锣、鼓、钹只需一人敲打,俗称“打夹沙”。戏班人员较少,故有“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角色行当,*初的对子戏,台上仅有一丑一旦,后来剧目内容扩展,角色增多,逐渐发展咸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俗称“三小”。化装、服装亦较简陋,面部化妆,只是搽点红白粉;生角的装扮,仅为一顶方巾、一件青布褶子;丑角仅用一块青蓝布扎成巾子或青布罗帽,身穿水衣、扫脚;旦角则以青蓝布包头,故俗称“唱包头的”。条件较好的戏班,也备有简单的衣箱,旦角亦稍作装扮,改梳“巴巴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流传*广的剧目为《喻老四》《张德和》,俗称:“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剧目内容以反映家庭生活和地方风情为主,剧中主要人物多为农民、雇工、小商贩、小官吏、手工业者、卖艺人、秀才(生员)和地方豪绅,演出囿于乡间。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