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绘艺术精选集
-
>
中国美术8000年
-
>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
>
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广州
-
>
(精)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八品)
-
>
银翼杀手2029
楚剧图文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467993
- 条形码:9787539467993 ; 978-7-5394-679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楚剧图文志 本书特色
楚剧是我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胡怀存编写的《楚剧图文志》是湖北美术出版社继《汉剧图文志》之后又一本对楚剧的历史沿革、剧目、声腔、剧团以及主要艺术家等作全面细致的记载与整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文献文本。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楚剧的保护与传承做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较直观地了解楚剧的历史与现状,珍视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品牌,对湖北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楚剧图文志 内容简介
《荆楚文库:楚剧图文志》湖北为荆楚之腹地,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楚剧就是楚地艺坛上的一枝奇葩。楚剧是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湖北孝感、黄陂一带的地方戏,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至今约有150年左右历史,是打锣腔系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刮种,也是湖北省除汉剧外*具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楚剧图文志 目录
第二章 剧目评介
第三章 音乐与舞美
第四章 艺术家概览
第五章 人才培养
第七章 戏园与戏迷
第八章 大事记
楚剧图文志 节选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一一楚剧,是湖北地方剧种之一,是孕育形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发展兴盛于武汉的地方戏,旧称黄孝花鼓(俗称西路花鼓),1926年定名为楚剧。其足迹遍布湖北及与湖北交界的豫南、赣北、皖西等地区的40多个市县,乃至上海、西安、长沙、新疆等地。 楚剧从孕育、形成、发展到繁荣变革,走过了150多年的艰辛、复杂、动荡、多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即:进城前,农村原生态的孕育形成期;进城后,大动荡、大吸收、大扩展的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进取包容、推陈出新的繁荣昌盛期;1978年以来,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全面变革期。 一、形成期(约1850一1902) 据老艺人推算,黄孝花鼓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人叶调元写于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有云:“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由此可见,楚剧的形成不晚于1850年。 庙会灯戏是孕育楚剧的母体之一。据明弘治年间的《黄州府志》记载,*初,农村正月玩灯时,即有“灯戏”演出。清康熙年间杨廷蕴所修《黄陂县志》记载:黄陂灯会“放灯自十一日至元宵夜,宵夜花灯,连宵忘倦”。同治十年刘昌绪重修《黄陂县志》也记载:每值庙会,八方乡民从“数百里外络绎奔赴,填山塞谷,争相朝谒,设醮讽经,征优演剧”。当初唱“灯戏”的演员,大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属业余自娱性质,随后才逐渐形成农闲时演出的半职业戏班,如“麦黃班”、“四季班”等,大约在清末道光时期,始有常年演出的职业戏班出现。记载*早的职业戏班,有光绪十年(1884)黄陂彭家冲以艾九爹为班主的“艾九爹班”等。 早期的黄孝花鼓,经常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单边词、小戏和折子戏。大多以家庭纠纷、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情节简单。声腔是锣鼓伴奏,一人演唱,众人帮和。曲调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仙腔”。乐器锣、鼓、钹只需一人敲打,俗称“打夹沙”。戏班人员较少,故有“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角色行当,*初的对子戏,台上仅有一丑一旦,后来剧目内容扩展,角色增多,逐渐发展咸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俗称“三小”。化装、服装亦较简陋,面部化妆,只是搽点红白粉;生角的装扮,仅为一顶方巾、一件青布褶子;丑角仅用一块青蓝布扎成巾子或青布罗帽,身穿水衣、扫脚;旦角则以青蓝布包头,故俗称“唱包头的”。条件较好的戏班,也备有简单的衣箱,旦角亦稍作装扮,改梳“巴巴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流传*广的剧目为《喻老四》《张德和》,俗称:“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剧目内容以反映家庭生活和地方风情为主,剧中主要人物多为农民、雇工、小商贩、小官吏、手工业者、卖艺人、秀才(生员)和地方豪绅,演出囿于乡间。 ……
-
解剖绘画学校:人体
¥17.8¥56 -
100幅经典风景油画(九品)
¥12.2¥56 -
草书千字文
¥5.6¥8.6 -
手机摄影师
¥20.6¥49 -
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
¥16¥42 -
黄能馥文集(九品)
¥2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