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作者:林命·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中 图 价:¥24.7(6.5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2834937
  • 条形码:9787502834937 ; 978-7-5028-3493-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本书特色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上海市地震局联合资助。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内容简介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在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上海市地震局和地震界各方好友同仁们的资助和关心下,历时八年,克服经费和其他众多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得以付印出版,可以说是集体工作成果的结晶。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目录

**章 概论
第二章 上海附近海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
**节 苏北南黄海基础地质研究
1.苏北南黄海构造区划
2.苏北南黄海地震活动特点
3.苏北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4.盆地海陆部分地震活动差异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上海附近及海域新构造运动
1.地震构造背景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分区
4.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 苏北滨海断裂查证与评价
1.苏北滨海断裂存在依据
2.苏北滨海断裂活动性评价
3.苏北滨海断裂构造意义

第三章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活动
**节 上海附近海域地震资料评估和1505年地震的再定位与命名
1.上海附近海域地震资料评估
2.1505年地震的再定位与命名
第二节 日本海沟(含部分千岛海沟)、琉球与台湾等地区的地震与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关系
1.日本地震概况
2.日本海沟(含部分千岛海沟)地震与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关系研究
3.日本海沟和部分千岛海沟地区与中国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4.日本琉球地区与中国华东地区地震关系的研究结果
5.日本海沟(含部分千岛海沟)地震与上海附近海域地震关系研究的其他结果
6.台湾地区地震与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关系
7.不同海域地区地震之间关系的可能解释
第三节 上海附近海域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介质参数
1.小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参数
2.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

第四章 海域地震的若干工程问题
**节 上海附近海域的烈度区划
第二节 近海中强地震的仿真合成
1.用半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中强地震的地震动
2.用相位谱和目标反应谱方法合成中强地震的地震动
第三节 上海沿海地区软土层的地震波反应
1.表层软土S波的地震动反应
2.细砂层S波的地震动反应
3.整个软土层S波的地震动反应
4.软土覆盖层地震动反应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四节 软土覆盖层地震面波的地震动反应及台湾Ms8地震对上海高层建筑影响的估计
1.软土覆盖层对地震动面波的放大作用
2.软土覆盖层中地震面波频谱分析
3.台湾MS8地震对上海高层建筑影响的估计

第五章 海底地震观测和滨海——海洋地震学
**节 海底地震观测方式
1.海底地震仪
2.海底地震观测方式
第二节 海底地震观测现状
1.国际海洋地震台网(OSN)
2.日本海底地震观测概况
3.美国海底地震仪的研制、实验和研究项目
4.俄罗斯(含苏联)和其他国家(法国、希腊等)的海底地震观测和研究
5.中国的海底地震观测研究
第三节 海底地震观测展望
1.日本对未来海底地震观测研究的设想
2.美国21世纪地球科学计划——观测研究太平洋与北美板块边界带
3.关于发展我国海底地震观测的建议和设想
第四节 滨海——海洋地震学
1.滨海——海洋地震学的含义、研究简史、现状和展望
2.上海市对滨海——海洋地震学研究的设想
后记
展开全部

上海附近海域的地震研究和滨海地震学 节选

上构造层由中——上新统盐城群(Ny)和第四系东台群(Qd)构成,广布于苏北南黄海地区。在盆地陆区*厚达2000m,如海安凹陷所见;在盆地海区上构造层厚度普遍在1200~2000m。三垛运动结束了盆地的断陷性质,自晚第三纪开始,盆地接受了广盆式坳陷沉积。 总之,沉积反映了构造,构造控制了沉积,整个新生代的沉积发育反映了盆地的发展从断陷到坳陷的整个过程。箕状凹陷是盆地内凹陷的主要形式,它形成了下第三系沉积的中心,并控制了岩性、岩相和厚度的迅速变化。 (3)新生代构造运动 苏北南黄海盆地自形成以来共经历了6次构造运动,即仪征运动、吴堡运动I幕和Ⅱ幕、三垛运动、凡川运动和黄海运动。其中,仪征、吴堡运动I幕和Ⅱ幕为新生代三次主要的构造运动,其规模和影响较大。 仪征运动发生在白垩纪末期,从此揭开了新生代盆地演化发展的序幕。下第三系不整合在白垩系或更老地层之上,如仪征小河口所见。断面多上陡下缓,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已初具雏形。这次运动是应力场改变后的初次运动,断裂褶皱不强烈。 吴堡运动是新生代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这次运动从始新世末开始,一直持续到渐新世早中期。这次运动以断裂升降活动为主,伴有褶皱运动。吴堡运动是盆地箕状凹陷发育的全盛时期,使边界同生断层下掉,在凹陷的陡坡断层附近形成逆牵引。这次运动使南部盆地差异升降变大。 三垛运动发生在老第三纪末期,是盆地中喜马拉雅山旋回另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这次运动使地层抬升遭到剥蚀,并且有规模较大的基性岩浆侵入和玄武岩流喷溢。三垛运动一方面使凹陷边界大断裂继续活动,使箕状凹陷从形成到发展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褶皱和剥蚀作用。三垛运动强度各地不一,盆地东部海区强于西部陆区。 此外,盆地在新第三纪还发生了凡川运动和黄海运动。凡川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中期,使南部盆地西南部上升,盐城群一段地层遭受剥蚀,盐城群二段沉积中心向东部海区转移。但整个盆地主要表现为下沉和接受披盖式沉积,盆地已具明显的坳陷沉积特征。黄海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末,在北部盆地中部,能见到第四系与上新统盐城群之间存在的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盆地经历的三次主要构造运动,都受郯庐断裂右旋而形成的区域水平拉张应力场控制,各箕状凹陷受每次运动重大影响,使断陷向坳陷逐渐转化。 从苏北南黄海地区喜马拉雅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变化看,从盆地西部陆区到东部海区,在时间上有从老到新、程度上有从弱到强的变化趋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