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头颅记
-
>
食南之徒
-
>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漂亮朋友
-
>
(精)我们八月见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0册:1972-1974
-
>
故事会;刀客
-
>
刀锋
皇朝落日 本书特色
让沉默的影像,告诉你历史的另面真实! 这里的影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皇朝投射在历史长河中*后的倒影。
皇朝落日 内容简介
让沉默的影像,告诉你历史的另面真实!
这里的影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记录了一个皇朝投射在历史长河中*后的倒影。
此书曝光清宫秘藏照片四百余幅,时间跨度为清末至民初,辅之对这些影像的生动讲述以及对清宫藏照的深度解读。以鲜活的图像,独到的文字,向人们全方位立体展现了清王朝,抑或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没落的倒影。
书中收入的清宫秘藏照片非常珍贵,蕴含的文献价值就不可估量;它们留下了清末帝后、宫殿、民生等各方面珍贵的信息。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溥仪等历史人物的身影,可以见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瞬间,还可以欣赏到京城古代建筑的风采。
此书是一部集可读性、欣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的绝佳作品。
皇朝落日 目录
引子:
圆明湖上留残照!
此地空余紫禁城!
西人格物有奇术
终将摄影人清官
『通明镜』中西太后
瀛台幽海困蛰龙
国中之国小朝廷
一后一妃选君侧
红墙黄瓦自悠暇
太监纵火延春阁
扫地出门待须臾
烟水苍茫不归路
后记
皇朝落日 节选
西人格物有奇术在摄影术发明以前,人类为保留有意义的人和事物以至重大事件的记忆,不得不借助画师的仔细观察和手中的笔来描述其形象;然而,即使是*擅长观察和*逼真的画作,也难于完全记录下发生的过往。19世纪初照相术发明后,迅速在西方流行开来。当时欧美国家的摄影技术已臻成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外国摄影师及爱好者先后把此术悄悄带进了中国。对这一新奇事物,清室王公大臣由*初的惊异逐渐转为赞美。兵部侍郎崇厚在《脱影奇观》序中称之为:“开数千年不传之秘……”刑部尚书崇实也赋诗称绝: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清宫中学会照相和留过影的人寥寥无几。人们熟悉、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当时清统治阶层一度把它视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外。他们认为,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乃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会“被摄走了‘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19世纪的北京驻有不少欧洲外交官。他们在和清廷上层人物即王公贵族、朝中大臣等来往过程中传布和交流摄影术。虽然宫内一直未流行照相,但王爷们却早已冲破了这种愚昧意识,悄悄地爱上了这种“奇技淫巧”。照片“神情酷肖,便捷真切,更足取信”的绝对优势被当朝王公大臣们逐渐认同,他们纷纷跟风,争先效尤。如此,中国的摄影首先出现在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的家中,并逐渐推广代替了传统肖像画。醇亲王奕譞(1841~1891年)即是其中*为著名的一位。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的异母弟,其大福晋为慈禧胞妹,二子即后来的光绪帝载湉,五子即后来的摄政王载沣,其孙溥仪则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奕譞在咸丰时期被封为醇郡王,同治即位后,出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管神机营事务,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光绪十六年(1890年)逝世,享年五十。光绪帝谥曰“贤”,后人称之为醇贤亲王。光绪年间新设立海军事务衙门,奕譞出任总理大臣;由于负责洋务活动,与洋人过往较多,他接触到了照片这一神奇之物,并开始迷恋上摄影这一西洋时尚。醇王府所雇的专职摄影师广东人梁时泰经常跟随在醇王左右,随时为奕譞摄影留念。因此,奕譞身后留下了不少传神的老照片。末帝溥仪在宫内居住时,从醇王府将其祖父、父亲等许多照片,作为家珍移进宫内保存起来。的合影其中有一帧奕譞等三人像,其上裱有奕譞亲笔题照的七律一首:波面残阳耀碎金,炎光消尽觉凉侵。莫言倥偬三军事,也得逍遥一律唫。碧草马嘶欣脱辔,青溪人坐乍开襟。云容轧缦随风布,念切油然早作霖。下书:“晚操后步至长河作”,“醇郡王自题”,再下盖有方印章二枚:“醇郡王”和“九思堂印”。该诗收录于《九思堂诗稿》卷四癸亥年(同治二年),由此可断定此照拍摄于1863年。摄影术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1839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奕譞的这张影像是在照相术发明二十四年后拍下的。由此可见,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的速度并不滞后,其他接受拍照的群体或个人肯定还要更早。其时尚为醇郡王的奕譞,在朝廷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照片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他时年二十三岁,这是迄今保存的奕譞年轻时代唯一的一张影像。照片上的他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其左右是两个贴身侍卫,分别肩扛火铳,手握长枪铁矛。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禁卫军的风貌。它也是宫廷藏照中保存至今*早的一幅,为研究我国军事史、摄影史提供了可靠形象的资料,弥足珍贵。另一位迷恋摄影的王爷要算奕劻(1836~1918年)。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贝子绵悌的嗣子。道光年间袭封辅国将军,同治年间加封郡王,授御前大臣。光绪末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封亲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被授以全权议和大臣,会同李鸿章与各国议和,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宣统年间,他曾任内阁总理大臣。由于长期负责与西洋交涉事务,奕劻也情不自禁地迷上了照相。除他们两位外,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办理洋务的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就曾请英国的约翰·汤姆森为自己拍摄过照片。咸丰十年(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帝过世,奕訢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他终因中法战争失利等各种复杂因素被罢黜,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又再度被起用,官复原职。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由青年到老年的形象。光绪十一年(1885年),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于是年4月赴天津巡阅海防。巡阅期间,奕譞让摄影师为其拍了一批照片,并亲自进呈光绪皇帝御览。自此,照片便首次流入宫中。“通明镜”中西太后慈禧一生追求权力和享受,在生活上奢侈靡费,挥霍无度,凡世间享乐之事,她无所不好。慈禧太后不仅书画皆通,还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戏迷。她欣赏戏剧,也懂音律。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就是在她的主持下由二十四出被翻改成了一百零五出的京剧剧本。乱弹《阐道除邪》中剥皮鬼唱的反调台词,也是慈禧亲自编写。慈禧回銮之后,不再召整班,只选个别演员“内廷供奉”。谭鑫培、孙菊仙等名角儿都是她的所爱。慈禧对京剧的一往情深,无疑大大推动了这门国粹的繁荣。光绪末年留下大量的戏衣和道,具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尽管慈禧以铁腕手段残酷扼杀了清宫的早期摄影活动,但步入晚年后,她却突然心血来潮,又开始对照相眷念不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与十一个国家的代表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避难的西安返回紫禁城,并发懿旨要与各国“讲信修睦,藥敦联欢”,以换取各国列强对太后的好感和支持。外务部还奉懿旨:“令各使馆内眷进谒宫延,随同游宴。”从此,慈禧太后即常于御苑内召见各国公使夫人,这亦是庚子以后慈禧新的政治手腕之一。1902年,两宫回銮,火车由西安返京。慈禧在正阳门翁城内西北角的观音庙上香,稍作停留。站在城门上的好奇的外国人无不以一睹当朝太后真容而惊异。其中一位举起相机,照下了慈禧太后挥舞着手帕向他们致意的珍贵镜头。当然,这只是抓拍。真正令慈禧太后改弦更张,接受照相技术的契机之一,则是一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的沙皇全家合影。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清光绪皇帝。照片镶在紫檀木镜框内,上面嵌有纯金制的东正教标志和其他装饰物,并配有用天然水晶磨制的玻璃,庄严华贵。照片的赠送仪式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由慈禧太后特选的一个吉日举行。是日,太后身着镶金边黄缎绣袍,上面锈着彩凤寿字,并披着由三千五百颗专供帝后御用的东珠串织的披肩,与光绪皇帝、皇后一同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俄国公使夫人渤兰康太太。夫人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行礼后,即将尼古拉二世帝后全家照呈上。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后看罢非常感慨,大加赞赏,光绪皇帝就此向公使夫人询问了许多俄国沙皇、皇后的情况,且让其转谢沙皇的盛意。慈禧太后特意将一块传世翡翠赏赐给了公使夫人。招待公使夫人的佳肴是满汉全席,此外,为不令渤兰康夫人因不会使用筷子而感到尴尬,太后令人专为其摆放了成套刀叉。值得插叙一笔的是,照片中显赫的俄皇家族在1917年的革命浪潮中倾覆,尼古拉二世一家后被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逮捕。次年7月17日凌晨,俄皇一家七口及四个随从在西伯利亚叶卡捷林堡一座寓所的地下室中遭到集体处决。行刑者将他们的尸体用卡车运往附近的森林浇上煤油后加以焚烧,所剩残骨又被抛进林中一口废弃的矿坑。1989年苏联解体后,他们的骸骨才被两位业余历史工作者找到。自得到俄国沙皇、皇后的照片后,慈禧太后原来认为摄影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观念开始转变,她跃跃欲试的心情日益强烈,对照相的好奇感日益增强。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需进口,成本昂贵。光绪癸卯年(1903年),慈禧*终决定特召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作为御用摄影师,专门为自己拍照。勋龄的妹妹容龄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对此这样回忆:“有一回,慈禧问我姐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像,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像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为了照相,慈禧特传御旨在其寝宫乐寿堂前搭席,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布置豪华的陈设。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求脱离直线或垂直线,而慈禧则讲求画面平衡对称,人物面部不能有阴影。这种习惯深受中国传统帝王画像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勋龄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柔和协调的自然散射光,拍出的照片效果竟类似国画。通过使用对称手法来表现人物,巧妙构图,慈禧照片的画面意境深邃,影像丰富清晰,立体感、质感均佳。慈禧在照相之前,要先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样片呈奉御览。如今故宫博物院内还珍藏着许多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摄三十余种装饰、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七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1903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留影。保存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宫中档簿·圣容帐》中,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对慈禧所拍照片有专门立册,并附以详细的记载:戴冠穿花卉大圣容十六件,带匣子。梳头穿花卉大圣容十九件。梳头穿花卉半身大圣容一件。梳小头穿花卉拿团扇乘轿圣容五十九件。梳小头穿花卉拿团扇圣容五十七件。梳头穿花卉拿折扇圣容六十件。梳小头穿花卉拿折扇圣容四十七件。戴冠穿花卉圣容七十七件。梳小头穿花卉圣容四十七件。戴钿子穿龙袍圣容六十三件。梳头穿净面衣服拿团扇圣容一百零三件。梳小头穿花卉拿折,岛圣容七十一件(站)。梳头穿花卉戴璎珞拿折扇圣容四十一件(站)。梳头穿花卉戴璎珞圣容十二件(横)。梳头穿花卉戴璎珞圣容四十八件。梳头穿花卉戴璎珞带格格等圣容十三件。戴五佛冠圣容十件。梳头穿花卉中圣容一件。梳头穿花卉戴璎珞带康格之妻等圣容三件。梳头穿花卉戴璎珞带裕庚之妻等圣容三件。戴冠穿龙袍圣容一件。梳头穿花卉圣容三件。梳头净面衣服圣容二件。乘船圣容三件。……
皇朝落日 作者简介
林京,广东澄海人,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6年至故宫博物院工作,故宫旧藏照片研究专家、摄影师、文化部侨联委员、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紫禁城学会会员。在故宫行走近四十年来为数十种图录书刊拍摄封面、配图达数千幅,发表近百篇研究、考证以及纪实文章。出版图书著作有:《影像秘境》、《故宫秘录》、《深宫轶事》、《故宫藏慈禧照片》、《晚清太监宫女掠影》、《昔日皇宫掠影》、《紫禁城匾额楹联》、《旧京人物与风情》、《古都艺海撷英》、《皇朝落日》等。
- 主题:
照片为主,从二鸦片开始道溥仪出宫,其中包括了火烧圆明园之后的,和庚子之变之后日本人拍的很多没见过的照片。感受很多,后宫佳丽的颜值真是堪忧,火烧之后的圆明园其实依旧壮丽辉煌,民国之后的紫禁城已经荒草丛生等等。值得一看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长安的荔枝
¥29¥45 -
艽野尘梦-西藏私家笔记(1909-1912)
¥11¥29.8 -
小人物翻转大历史
¥7.9¥24.8 -
大卫的伤疤
¥21¥32.8 -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17.4¥48 -
青旗-嘎达梅林
¥2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