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包邮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作者:张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9.8(6.2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本书特色

张华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内容简介

书稿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书稿正是对这一运动的研究。书稿除序言外,分为八章,**章“导论”,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第二章“正名”,辨析了已有的术语,第三章“历史背景”,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新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的外因;第四章“思想渊源”,从哲学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了运动兴起的内因。第五至七章详细解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征。第八章“结论”,总结了经验教训,阐发了这场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目录

自序 前言 导论 **章 新哲学大众化概念界定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渊源 第四章 **个高潮:社联时期 第五章 第二个高潮:抗战中 第六章 第三个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节选

张华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根据大量的原始书籍、报刊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哲学辩证法讲话》等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 作者简介

张华,女,1976年生,扬州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研究。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正义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胡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为《新华文摘》摘编,《符号入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认识论的框架问题》、《心寓于身论的发展历程》等为《中国哲学年鉴》摘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