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作者:李英姿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12-11-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31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3.3(4.3折) 定价  ¥31.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版权信息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本书特色

李英姿编著的《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从时间来看,由于本文以《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时段是《论语》的存续时间,即1932年9月16日至1949年5月16日.中间除去《论语》的停刊时段(1937年8月1日至1946年12月16日)。从研究区域来说,以上海地区为主,但也兼顾全国。因为《论语》虽创刊于上海,其读者也多来自上海的市民阶层,但《论语》关注的内容涉及全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其视野非常广阔,所以本文研究区域立足于全国范围内。从研究内容来讲,以往对该刊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风格的总结上,虽然田焱的《(论语)杂志研究》一文,已经对该刊的运作机制、栏目编排、营销与广告、编辑理念及作家群体等方面做出分析和研究,但在史料占有和方法运用上略显不足。本文进一步挖掘原始资料,对《论语》的创刊过程、编辑、稿源、作者群、读者群、经营策略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1932~1937年该刊所反映的民国政治、文化和城市妇女等方面的情况,以期更好地理解民国社会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传统文人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内容简介

  《论语》半月刊作为民国时期的大众文化期刊,始终保持着一种小资情调,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市民的生活。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从而使文化传播从特权阶层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大众生活。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是近代中国传媒前所未有的变革。   “古今中外”汇融的民国时期孕育了《论语》半月刊,而《论语》半月刊又以十分活泼的“幽默文化”风格参与了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幽默”特色和身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传统文人之心路历程,至今仍令人回味。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目录



前言
引论
**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与幽默文化
**节 《论语》半月刊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文化

第二章 《论语》半月刊的特色、群体与经营
**节 办刊特色与作者群、读者群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经营与发展

第三章 《论语》半月刊的政治观
**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伦理政治的态度
第二节 反对造神运动——对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符号和仪式政治的态度
第三节 官僚是“中国的钻地虫”——对南京国民政府官僚政治的态度
小结

第四章 《论语》半月刊的文化观
**节 “吾恨不曾为及门弟子而与之谈天说地耳”——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第二节 “中国人本是*艺术的”——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第三节 “一团矛盾”——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小结

第五章 《论语》半月刊的妇女观
**节 “态白天生非可强造”——对城市妇女装扮的主张
第二节 “把握好分寸”——对男女交往的主张
第三节 “只有结婚才能给女子以解放”——对城市妇女婚姻和家庭的主张
第四节 “做好妻子之外还应有社会上独立的工作”——对城市妇女教育和职业的主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作者简介

  李英姿,1977年生,山东济南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民国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中国图书评论》、《山西师大学报》、《兰州学刊》、《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评书的内容

    该书是深刻剖析民国时期大众文化期刊《论语》半月刊的学术著作,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元、充满变革的民国社会图景,以及《论语》半月刊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该书突破了以往对《论语》半月刊单纯文学作品分析和文学风格总结的局限,深入挖掘了该刊的创刊过程、编辑理念、稿源、作者群、读者群、经营策略以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为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路历程和角色转变。

    2024/8/12 11:12:50
    读者:she***(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