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0.4(6.3折) 定价  ¥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05696
  • 条形码:9787516105696 ; 978-7-5161-056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本书特色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精)》,全书共51.5万字,陈秉公著,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精)》是作者追踪国内外人类学研究前沿20余年的理论结晶。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内容简介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全书共51.5万字,陈秉公著,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追踪国内外人类学研究前沿20余年的理论结晶。学术创新主要包含:(一)填补两项人的“知识空缺”:1.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2.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二)提出七项“理论建构”:1.“主体人类学”概念及理论体系建构;2.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提出包含“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在内的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3.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选择论”理论建构;4.“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5.“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6.人的生存理性──类群价值“高势位”建构和“完全人格”建构;7.“主体分析”方法。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若干原创性概念和命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给陈秉公教授的信中说,本项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学  术荣誉,”“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目录

——“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编 导  论
**章“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节 人类学“学科对象及知识本体”偏移与危害
第二节 人类学的使命及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设想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建立“主体人类学”的价值
第二章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
**节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展开全部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相关资料

  生命本体的破解与当代人类学发展方向   ——评陈秉公教授著《主体人类学原理》   吴宏政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12   陈秉公教授在《主体人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中,提出并建立了“主体人类学”理论体系,重构了人类学学科体系,从而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人的“生命本质”──“实践的主体”和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在具体而深入地解读“主体─人”的人类本质的基础上,建构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和“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为人类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人性前提”,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主体─人”的知识基础,为实现人类学“由边缘到核心”转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创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鉴于该著作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意义,现就其中的主要内容加以评述。   一、“主体人类学”的概念与学科   1、“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原理》中提出和建构了“主体人类学”概念及其理论知识体系。著作中提出并论证了200年来人类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重要问题──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偏移”,并产生严重危害。人类学是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的学问,但是,长期以来主要研究了“文化”和“体质”,忽视研究“人本身”,甚至反对研究“人本身”,出现学科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偏移”,造成了人类学被“边缘化”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人类学“边缘化”的实质是自我的“边缘化”。“人类学不关心‘人本身’,‘人本身’也不关心人类学”。因而,人类学要“从边缘到核心”,必须从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复归”开始。本项成果提出“主体人类学”概念及其知识体系,系统阐述了“主体─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人的“生存理性”以及人类学方法论建构等“主体人类学”的系统理论内容。   上述理论建立了“主体人类学”的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崭新的人类学学科。这对于人类重新认识和解读自己、为人文社会科学无疑会提供正确的“人性前提”,对于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实现人类学“由边缘到核心”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   人类学学科对象的“偏移”必然造成学科体系的“偏移”。依据北美和欧洲的人类学学科体系,200年来人类学大体包含两大分支学科:“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及其所属的几十个小分支。显然,研究“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不等于研究“人本身”,研究“体质人类学”也不等于研究“人本身”。人类学缺失研究“人本身”学科。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的构想是:人类学应包含三个大分支学科——“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在这三个大分支下又有若干小分支。这三个大分支学科互相联结、互相支撑、互相贯通,构成了整个人类学学科新体系。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中国人类学学科新体系。   正是基于上述概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原理》一书在基础性的概念、范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于发展人类学学科来说也具有奠基性意义。   二、“主体人类学”的原理体系   1、“结构与选择”: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理论建构   《原理》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首先,分析和评价了以往学术界的四种人的生命本体理论模式——“人是上帝的造物”、“人是生物的人”、“人是理性的人”和“人是文化的人”,提出并充分论证了“人是具有‘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的实践主体”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是,人的“特殊生命本体”既是“结构”的,又是“选择”的,是“结构”与“选择”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的生命本体都是“结构与选择”的统一体。“结构是生命的基础,选择是生命的创造”,“结构是生命的既有,选择是生命的应有”,“结构是生命的规定,选择是生命的自由”,“结构是生命的传统,选择是生命的超越”,“结构是生命的有限,选择是生命的无限”,“结构”决定“选择”,“选择”也决定“结构”……“结构”与“选择”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限制;相互渗透、相互规定;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该著作深入阐述了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基本内涵、整体规定性、具体规定性和基本功能等理论。这对于破解人的生命本体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突破了从前破解人的生命本体的理论模式,开创了一个破解生命本体的新视野。   2、“完整人”:“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   所谓具体的“完整人”是指站在面前的,有生命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完整的生命个体。所谓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指现有的各个学科均未将具体的“完整人”列为研究对象,也没有具体的“完整人”知识。至今为止,分学科研究具体的“完整人”,至多只能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一个部分,并不能照亮具体的“完整人”。如,哲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本质,伦理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道德,法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心理……但都无法照亮具的“完整人”的全部。这类似于寓言《盲人摸象》,将具体的“完整人”切割成碎块,照亮每一个“碎块”,却不能照亮“整体”。可是,人却是以具体的“完整人”存在的,不是以人的“碎块”单独存在的。无论外界刺激他的哪一个部分,他都必然以“完整人”做出回应。然而,至今人类只知道人的“碎块”,而不真正知道具体的“完整人”。这是人类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空缺,它阻断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危害是相当大的。   该著作指出,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依据“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建构“完全人格”,才能获得成功与幸福。同时,系统地阐释了“完全人格建构”的理论内涵。   上述关于完整人的理论,填补了从前人类在具体的“完整人”知识上的空缺。陈秉公教授深入分析和评价中外相关理论,建构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即“三级结构八个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从整体上,深入揭示和阐述了具体的“完整人”的结构、要素、特性、功能、行为选择机制、形成历程和成因等重要理论,填补了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其核心理论是,“人格”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见书中“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   3、“类群”:“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   所谓“类群”指在外界环境压力下,人类自觉建构的具有自我整合性组织结构和独立实践主体特性的生存共同体,是人类作为主体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所谓普遍“类群”知识空缺,指至今为止,人类只有具体“类群”概念(如,家庭、组织[正式组织]、民族、国家等),而无普遍“类群”概念(即“类群”概念),也无普遍“类群”知识。也就是说,在“类群”概念系统中,只有“种概念”、“下位概念”(如,家庭、组织[正式组织]、民族、国家等),而无“属概念”、“上位概念”(即“类群”概念)。今天,人们用来表述“人的群体”的概念(如,集体、群体等),均无法代替普遍“类群”概念,无法作为具体“类群”(如,家庭、组织[正式组织]、民族、国家等)的属概念和上位概念。在有从属关系的一组概念中,只有种概念而没有属概念,只有下位概念而没有上位概念,那将是一种重要的概念缺欠和认知障碍。在诸如“家庭”、“组织”、“民族”和“国家”等种概念和下位概念上,出现了属概念和上位概念的空缺。这是人类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又一个重要空缺。   正是因为存在着上述关于类群概念的知识空缺,陈秉公教授提出了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理论。作者认为,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经验,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经验说明,类群(家庭、组织、民族、国家及国际组织等)只有“高势位”建设价值系统,才能兴旺发达。这也是由价值观念系统的特性决定的。价值系统具有“结构性”、“流动性”、“内卷性”与“合法性”等特性,类群价值只有“高势位”建设,才具有强大的“势能”和“位能”,居于主动地位。同时,系统地阐释了类群价值“高势位”建设的理论内涵──类群价值“高势位”建设的理论前提、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方法以及引领思潮的规律性等项内容。   陈秉公教授经过深入分析和评价中外相关理论,建构了“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即“三级结构七个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填补了从前人类普遍的“类群”知识上的空缺,从整体上,深入揭示和阐述了“普遍的‘类群’”的概念、结构、要素、特性、功能、行为选择机制等,填补了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其核心理论是,“类群”的“三级结构七种力量”及其行为机制。(见书中“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   三、主体人类学原理中的学术创新   1、概念和命题的创新   《原理》提出和建构了“主体人类学”知识系统,是一种创新性知识建构行为,必然会引起概念、范畴和命题的创新或更新。该书共提出创新概念和命题60个,其中,包含原创性概念和命题,也包含重新定义的概念和命题。如:“主体人类学”、“类群”、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人格需要力结构、人格判断力结构、“势位差性”、有限求知欲、无限求知欲、知性统合模式、人格事件等。(详见:“主体人类学创新概念和命题解释”)。主体人类学原理这一理论成果具有系统原创性,只有创新概念、范畴和命题才能保持逻辑的展开性、现实的广延性和历史的涵容性的统一。因此,本书提出了诸多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命题。这是人类学学术上的重大创新,必将推动人类学的发展。   2、原理体系的创新   《原理》在概念创新的基础上,更重要地是完成了一个人类学科学理论原理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建构。本项成果在分析和评价以往四种人的生命本体理论模式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   (2)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本项成果在深入揭示和分析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的基础上,用较大篇幅(第三编,共五章)系统提出和深入阐释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   (3)提出并深入阐释了“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本项成果在深入揭示和分析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的基础上,用较大篇幅(第四编,共五章)系统提出和深入阐释了“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   (4)人的基本“生存理性”建构。本项成果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在全面系统阐释“主体─人”的生命本体的基础上,提出和阐述了人的基本生存理性──类群价值“高势位”建设理论和“完全人格”建构理论。   3、人类学学科的创新   《原理》对于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著作在分析和评价以往人类学学科体系(包含两个大分支学科── “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包括三个大分支学科——“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也可以将其称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人类学学科新体系。   4、方法论的创新   《原理》在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和建构了主体人类学的方法理论——“主体分析”方法。该著作认为,“主体─人”的生命本体论、方法论和生存论是统一的,将“结构与选择”本体论转变为一种方法──“主体分析”方法,用以观察、分析、评价、阐释(解释)和引导“人格”、“类群”及其行为选择。   以上对陈秉公教授所著《主体人类学原理》当中的主要内容做出了介绍和评述,这一著作的问世对于当代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对解决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文明发展问题将会发挥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是当代中国学术原创性发展的一个典范,对于推动学术创新、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吴宏政,1973年生,黑龙江青冈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

  陈秉公教授简介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从2007年首届起连续三届被评选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吉林省伦理学会会长,吉林大学“人类文明与生存发展讲座”首席主讲教授。吉林省高级专家。兼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等名誉院长,以及国内20余所高校客座教授。   学术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学原理、德育学原理。出版专著21部,发表论文152篇。三部书被审定为全国本科生或研究生通用教材,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其它省部级(政府奖)一、二等奖16项。   2012年10月18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