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杨翰卿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2.4(3.4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02824
  • 条形码:9787516102824 ; 978-7-5161-028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阐述了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实践标准,提出继承性弘扬、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融合性创新和当代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包括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批判性重构和融合性创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等内容。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的作者是杨翰卿。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内容简介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哲学文化生生不息、创进发展的基本规律。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各种积极探讨和思想理论,启山林而筚路蓝缕。《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阐述了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实践标准,提出继承性弘扬、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融合性创新和当代性转换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并对中国哲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儒、墨、道尤其儒家哲学文化具有突出继承与创新特征的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考察,总结挖掘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文化思想继承与创新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贡献。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目录

代序“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
自序

导言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概论
一 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
二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三 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四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 余论

**篇 继承与创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观考察
**章 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
一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背景
二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内涵
三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实质
四 “抽象继承”: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 儒学复兴论
第二章 20世纪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西化思潮
一 西化思潮的成因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
三 20世纪80年代的新“全盘西化论”
四 西体中用论
第三章 20世纪“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及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诸主张
一 中西互为体用论
二 “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
三“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章 20世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一 辩证的分析,创造的综合
二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理论
一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理论
二 邓小平理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风貌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文化创新,以创新为魂,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品格
四 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旨的观念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
三 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篇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七章 判别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实践标准(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

第三篇 中国哲学和文化继承创新、扬弃发展的个案考察
展开全部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节选

**章 20世纪立足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及其衍化 传统哲学文化中的体用之争,到了近代衍变为中西体用之辨。其中“中体西用”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流行发展成为时代思潮,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20世纪,这种思潮仍表现出各种不同面目,薪火不绝。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倾心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呼声渐高的“儒学复兴”论,路数不同,情况复杂,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新形式的“中体西用”论,或者是以“儒学复兴”之名实现“策略改变”、“话语转换”,从而达到某种“意识形态企图”,等等。 一 20世纪中体西用论的理论背景 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总体上是承19世纪下半叶中体西用论的余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心态、方法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理论上进入到了更为深入的层面,这是由20世纪仍然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中国向何处去以及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即中西古今问题所决定的。 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被迫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而开始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一些固守传统、封闭僵化、拒西方文化于门外的思想当然仍有很大的影响,但一些有识之士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带来的丧权辱国的结局,证实了外强我弱的实情,于是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制夷”的主张,开了“开眼看世界”之先,但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保卫中国封建制度之“体”,可视为中体西用论的初萌。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可以说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早明确表述。此后,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都相继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主张。如王韬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还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

杨翰卿,生于1956年,河南民权人,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2),曾任教于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哲学、宋代哲学、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著有《宋学在中国近现代的嬗变》(1995)、《中国先进文化继承创新论》(2004),合著《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1996)、《宋代儒学与现代东亚文明》(2003)、《宋代文化精神研究》(2004)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国内发表的论文曾被译成韩文并在韩国成钧馆大学出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