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于丹趣品人生

作者:于丹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读者评分:5分6条评论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12.2(3.2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于丹趣品人生 版权信息

于丹趣品人生 本书特色

《于丹趣品人生》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于丹趣品人生 内容简介

《于丹趣品人生》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忙着升学、晋职、赚钱……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等到我们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
  于丹教授推出三年蓄势之作——《于丹趣品人生》,畅谈生活感悟,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掷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来,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怀。用这些*低成本的养心方法,为自己疲惫的心灵寻找一处短暂的栖息地。

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趣品人生 前言

〔推荐序〕
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于丹趣品人生 目录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看见四季的表情
嚼一嚼菜根的香
抓住“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烹茶煮茗辨世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铅华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回甘
忧伤之茶:冷暖自知
格调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
力量之茶:临危从容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
绿茶:凝一点早春的魂魄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不如吃茶去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
兴亡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从容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酒之品(下)
酒隐一场红尘心事
醉里乾坤
斜阳微醺照菊花
唯有饮者留其名
且尽生前有限杯
醉吟千古兴亡事
一蓑烟雨任平生
俯仰天地,会心一杯
千古有真迹,往往醉后得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琴中识文王
山水移情,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听音辨意,草木含情
用一生奏成一曲胡笳悲歌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
抚琴七忌,人生庄严
琴声即心曲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代后记?感悟生活智慧
展开全部

于丹趣品人生 节选

一山一水一世界
  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
  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愿意和您一起坐下来,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相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是生活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指标或许可以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
  今年夏天,我还看过一份《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这份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被称为《中国休闲绿皮书》。报告里说,大约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日。更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钱。
  同样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组数据,来自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数据罗列了2011年各国带薪休假时间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带薪假期为41天,排名**。中国年带薪假期是21天,排名*后。事实上,令人更为惋惜的是,连这可怜的21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证。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好的论据。”他甚至依此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也是一个生活理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是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如同他单纯而深执地喜欢苏东坡。
  上上个世纪末的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作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视之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借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这个情怀柔软博大的中国人,甚至将宗教都看做是阻挡给予世界大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杰作,真正做到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还曾发明了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议:“东方人须向西方人学习动植物的全部科学,可是西方人须向东方人学习怎样欣赏花鱼鸟兽,怎样能赏心悦目地赏识动植物各种的轮廓与姿态,因而从它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心情和感觉。”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于丹趣品人生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商品评论(6条)
  • 主题:

    还没看完,以前喜欢看于丹老师的电视讲座节目。

    2020/10/6 10:31:00
    读者:zoe***(购买过本书)
  • 主题:封面真的很好

    封面真的很好。喜欢的是内涵,愉悦的是精神。

    2014/10/1 17:40:58
    读者:361***(购买过本书)
  • 主题:123456

    于丹的著作,内容可以,给孩子看了!

    2013/10/28 16:49:14
    读者:fuh***(购买过本书)
  • 主题:居然是精装的书,写茶的那几篇特别好

    这本书是精装的,我比较喜欢作者写茶的那些,有共鸣,呵呵!

    2013/3/26 13:07:03
    读者:szg***(购买过本书)
  • 主题:读于丹妙文,过诗意生活

    一次看电视(可能是“天涯共此时”节目),看到于丹教授侃侃而谈诗意生活,心神往之,于是上网购得此书。 在这本书中,于丹教授讲山水,讲茶、讲酒、讲琴,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心,畅谈生活感悟。人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财富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一样可以拥有富足人生。 特别是于丹教授对“对牛弾琴”成语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春秋时期,有一个琴师公明仪,有一次他路过旷野,看见山高水长,丽日朗朗,一头老牛在草地上懒洋洋地吃草。公明仪心想,如此美妙的景致,对谁弹琴都是抒发心志,为什么不能给牛弹弹琴呢? 于是,他就做下来,对着牛谈了一首琴曲中动人心弦的名曲——清角。他弹地是如此专注,用情,以至于自己都感动不已。弹完抬头一看,牛却无动于衷,甚至都不看他一眼。 公明仪又想,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到底是牛的错还是人的错?我能不能换一曲弹给他听呢?于是他试着用古琴模仿蚊虻之声,蚊虻之声围着牛缭绕回旋,牛开始有所知觉,竖起了耳朵。他又弹了一曲“孤犊之声”,模拟失群的小牛犊寻找妈妈的叫声。声音一出,就发现牛“掉头奋尾,碟碟而听”。 “对牛弹琴”我们以前总是认为是说对方没有欣赏水平,听不了我所说的话。而实际上,也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说的不是人家愿意听的呢? 我们常常被自己思维定势所束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您往往会发现柳暗花明,天高地阔。 于丹教授说茶是寄情于山水的最好载体,茶取自于山间,汲取了山水的精华,受尽了山风细雨的抚弄,有心者用上好之水冲泡一杯,便可用沉静的心在茶中体味出山水之情。 取一撮碧螺春,放进晶亮的玻璃杯里,冲入沸腾的开水,看着茶叶在水中打旋,缓缓舒展,轻盈的茶烟在空中氤氲开来,茶的清香开始弥漫着你的鼻翼,细细品啧,淡淡的苦涩中有茶特有的清新味道。 我终于明白,闲适存在于心中,只要心中有山水,即便身处闹市,仍然可以找到心灵的山水。即便是你在咖啡馆喝着浓香的咖啡,即便是你在喧闹的街头吃着油条喝着豆浆,都无碍于山水永驻你的心间,就象这案头一点点绿色,仍然可以将你拉回那幽静的山中。 欤乃一声,绿了山水,宽了天地。宽了的岂止天地,还有人心。

    2013/3/15 15:11:06
  • 主题:人生本是场苦旅

    人生本是场苦旅,但正因为有了这些无用的事才使得我们能够坚定的走下去。 我是一名高中生,总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但终于还是不好,我很懊恼,但又无法,只是空有惆怅,无奈之下翻了翻书,却发觉收获颇多:学习很重要,这是当然,但是一味的学习,只能带来枯燥、乏味,要适时的放松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在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才能功半事倍。

    2013/2/16 15:05:58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