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作者:徐奉臻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9.7(4.1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版权信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黑龙江省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和两项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对历史学所具有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启迪民智之功能的分析为楔入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框架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从对“历史”和“历史学”概念的辨析、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分期、体例与结构的思考,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定位、时空定位和方法定位的层级释义入手,紧紧围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关联性、针对性、发散性和张力感的“疑”和“难”问题做纵横双向多维解读,既展示历史嬗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体现历史的博大与精深,又凸显作为“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纲”中之“要”,即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任课教师在“授业”过程中,通过“解惑”方式实现教育的“传道”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内容简介

由于历史一向偏爱统治者和胜利者,留存的史料必然带有某种选择性、主观性和相对性,从而呈现出不完整性和不真实性,而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也常常给历史蒙上层层迷雾,遮挡学者的视线,影响人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史学功能的发挥,以对历史全面、客观的认识为前提。假如随意忽视,甚至损伤过去,假如在与政治的调情中将史学作为斗争的手段,势必导致知识依附于权力,使史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史学的功能也会随之人为化与工具化,史学主体自然难逃思想奴化和人格丧失这一命运怪圈。于是,“假历史”遮蔽“真历史”,“片面历史”取代“全面历史”。而要克服解释历史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使史学走上打假的健全之路,则既有赖于史学主体智识水平及操作技术的提高,更有赖于政治文明的长足发展和史学工作者独立人格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目录

序言
1.“亡其国者,先亡其史”:历史功能的破的之见。
2.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期、体例与结构的思考。
3.契机、框架和原则:关于本书的三个问题。
上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下面话中包含怎样的“盛世”与“衰世”的悖论:“17世纪下半叶
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
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
2.如何理解“1500年以前,是世界冲击欧洲;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之命题?
**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拥有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何会败在列强麾下?问题的症结是否在于
“现代化”与“前现代化”之博弈?
2.以史实和经典原典诠释命题: “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3.龚自珍发出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
展开全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节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内容简介:由于历史一向偏爱统治者和胜利者,留存的史料必然带有某种选择性、主观性和相对性,从而呈现出不完整性和不真实性,而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也常常给历史蒙上层层迷雾,遮挡学者的视线,影响人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史学功能的发挥,以对历史全面、客观的认识为前提。假如随意忽视,甚至损伤过去,假如在与政治的调情中将史学作为斗争的手段,势必导致知识依附于权力,使史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史学的功能也会随之人为化与工具化,史学主体自然难逃思想奴化和人格丧失这一命运怪圈。于是,“假历史”遮蔽“真历史”,“片面历史”取代“全面历史”。而要克服解释历史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使史学走上打假的健全之路,则既有赖于史学主体智识水平及操作技术的提高,更有赖于政治文明的长足发展和史学工作者独立人格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理论与实践问题析微 相关资料

【解疑释惑】“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定,主要依据“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5]5号文件”。2005年3月9日、2005年12月23日、2008年4月2日相继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和《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等文件,以下面五项举措将“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5]5号文件”具体化。在课程表述上,将“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正式表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设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门类内)。同时,相继增设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其中原“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分别归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将原有的“老六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更名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并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