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作者:张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0-08-01
开本: 16 页数: 45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0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版权信息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本书特色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笔者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近25年的学术思考文集。主要包括: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党建哲学四篇内容。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目录

序**篇 政治哲学重温《德意志意识形态》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从祝福意识走向忧患意识——对十年改革思维模式的反思邓小平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解读论20世纪我国反封建主义的深入发展(1919-1986)政治体制改革长远目标中民主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方法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底蕴党要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时代解读内涵解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第二篇 文化哲学重视“历史闪光期”的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视阈——历史转折的文化动因探析世界级城市形态的价值标准“三大创新”托起文化大都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雕塑的挫败如何积极有效地推动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上海经验的启示先进文化:社区党建的灵魂社区党建与社区文化融合——塘桥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的启示事件经济和事件文化——市场机遇与挑战从事件经济的视角解读中华元素的时尚表达第三篇 经济哲学哲学为经济“号脉”——张雄教授访谈融智比融资更紧要政府决策与专家建议的辩证关系中国学派:经济学值得反思的问题经济正义,被定义了的话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德性反思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企业家责任当代老年人问题——哲学与经济学解读人的生命质量是经济学*根本的价值前提中国企业家精神现象问题的哲学透视新的社会阶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上海从“流量经济”中突破坚持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的思考邓小平的发展观与浦东开发开放重视研究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行为市场欲望盲目驱动的原因透视第四篇 党建哲学共产党人必须具备“超越物我,实践目标”的崇高精神境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现状及其对策浦东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启示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值得深入思考的四个问题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梅园社区阳光驿站四个专业委员会功能开发的思考
展开全部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节选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是笔者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近25年的学术思考文集。或许这样说会带来如此误解:是否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此书的研究价值?坦率地说,本人丝毫没有这种想法,笔者只是向读者说明,此书的叙述不是一种即兴之作,而是由多年学术积累和思想承继所汇集的一部作品。其学术个性在于,它的思想发动遵循着如此规则:保持着卢梭所言说的人类有着不断“追求完善”禀性所导致的“精神不安分”的素养,实践着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的澄明。

创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解读 相关资料

从1978年实践标准的讨论到1986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出,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中国走向自我忧患的开始,记载了中国人由对先驱文化被教条式践行的忧患,转向对较为僵化的政治体制的忧患过程。“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民意识中反应最强烈的愿望是: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发展科学。可是,人们深深感到,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特别是“两个凡是”的提出,使得形势的发展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不少学者认为,“四人帮”的垮台并不意味着“文革”对国人的精神禁锢已彻底化解,要打破“四人帮”设定的僵化的理论教条,首先必须破除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无产阶级领袖的极度崇拜,达到了个人迷信的地步;对无产阶级先驱文化理论的信仰,成了宗教虔诚、不思创新发展的状态;把社会主义在一切方面比资本主义必然优越,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绝对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实质是对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理论宣战。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界定。实践的过程性决定了任何真理都必须有着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所以,真理的发展必然包容着对真理的忧患,那种绝对的肯定和永恒的祝福只能是对真理的扼杀。文章的发表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派”和“凡是派”汇成两股思潮在进行激烈的碰撞,它反映了忧患意识和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两种思维模式的交锋。党中央及时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充分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从而,在指导方针上对“文化大革命”的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进行了全面否定,同时也是对由社会主义改革所提出的对无产阶级先驱文化运用的忧患意识的肯定和支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