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作者:乔新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59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5.5(8.5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版权信息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本书特色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目录

**章 绪论**节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学术史回顾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史料来源第二章 文明之源神明之里:洪洞的人文传统**节 晋南锁钥第二节 文明之源神明之里第三章 金元至明中叶族群互动中的儒士与洪洞经济文化的繁荣**节 族群互动中的山西第二节 金元时期洪洞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三节 秩序的重建:明中叶以前的洪洞社会第四章 “传统的发明”:明中叶至清初的士绅与地方认同**节 正德至康熙年间士绅群体的强大第二节 士绅在地方社会的现实实践以及地方权威的形成第三节 “传统的发明”第五章 应对内忧外患:清中叶至民国初的洪洞士绅与大槐树认同**节 内忧:康熙年间士绅群体的危机意识第二节 士商互动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嬗变第三节 传统象征资源的再塑造第四节 外患:社会动荡中的地方与士绅的积极应对第六章 为什么是洪洞:士绅、晋南文化传统与大槐树认同关系的分析**节 族群互动中的晋南文化传统与洪洞形象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士绅与大槐树认同田野考察记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节选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包括六章:绪论、文明之源神明之里:洪洞的人文传统、金元至明中叶族群互动中的儒士与洪洞经济文化的繁荣、“传统的发明”:明中叶至清初的士绅与地方认同、应对内忧外患:清中叶至民国初的洪洞士绅与大槐树认同、为什么是洪洞:士绅、晋南文化传统与大槐树认同关系的分析。

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 相关资料

插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每当这时,“换一个角度”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实尚且如此,对于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历史问题就更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是面对历史上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事件、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扮演了丰富的历史面相,就更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释,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同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常常还能够带来思维和分析方式的“升华”。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的100年中,不同时代的学者在不同的学术背景下做了许多拓荒性的研究工作,但还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疑问始终萦绕在学者心中,以至于有了“历史之谜”之称。本书就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换一个角度”对山西洪洞大槐树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不过,此话说来容易,转换的过程却相当艰难。其间的感觉就像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说本书还算有一点创新的话,这一定得益于“换一个角度”,而笔者之所以能够真正转换到另一个角度,与社会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论的启发有直接关系。对于历史学本原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开启了笔者的思路,拓宽了我的视野,使笔者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观察到了洪洞大槐树背后更为复杂生动的历史情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