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505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2.0(3.5折) 定价  ¥1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版权信息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本书特色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内容简介

能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直接影响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近60年来,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受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大陆和台湾地区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战。台湾地区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极为贫乏,仅有少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7%左右。大陆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压力增大;能源强度较高,节能形势严峻;成品油定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及减排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目录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能源消费:基于结构因素分解法的分析
我国能源产业链协调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相关性模型的构建——以陕西为例
以生命周期(lca)分析气化系统之节能效率
一种衡量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的新指标
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趋势分析——以电力能源效率为例
我国典型省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基于dea方法
中国区域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
风险社会的能源问题与政策
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策略研究
wti原油价格动力学的多重分形谱分析
中国海外油气资源供给渠道多元保障体系研究
不同视角下的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研究
由容量因子看台湾风力发电瓶颈与展望
台湾太阳能热水系统需求潜力推估
台湾地区自产生质酒精之能源、环境与经济效益评估
台湾发展自愿型绿色电力制度之可行性探讨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经济分析——以燃料电池电动机车为例
新洁净能源之技术预测——以氢能源为例
因应永续能源发展之洁净能源策略评估
调和能源、环境与经济之永续能源政策研析
为什么中国电力改革进展缓慢
陕北资源富集型贫困的制度成因与对策探讨
征税方式改变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的影响研究
服务业能源消耗的国际比较——基于oecd多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以实质选择权观点探讨再生能源发展之政策规划
台湾地区能源供需长期预测——leap模型应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台湾因应气候变迁之社会经济发展情境分析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前景:ccs技术发展与贸易结构调整
电力事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之研究——管理指标的建立与应用
碳排放“强度限制法”
京都议定书与清洁发展机制之探讨——内生成长理论之应用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二氧化碳排放轨迹差异性研究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发酵产氢之节能减碳与碳交易效益评估
国际碳期货市场的均值回归过程研究:基于eu ets的实证分析
台湾地区永续能源发展指标建构与耦合性分析
价格稳定性与国内石油税制选择
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对全球co2排放影响研究
展开全部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节选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容简介:能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直接影响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近60年来,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受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大陆和台湾地区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战。台湾地区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极为贫乏,仅有少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7%左右。大陆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压力增大;能源强度较高,节能形势严峻;成品油定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及减排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相关资料

插图:3)电网输电损失最小化下无功购买优化模型。降低电网输电损失可以通过电网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实现,主要包括:调整负荷(峰谷差越小则线损越小)、购买发电无功电量、功率因数(用户功率因数越高则线损越小)惩罚等,在传输相同电量的基础上,以达到减少电能损耗。调整负荷问题在后面的用户节能内容中考虑。剩下的两项发电无功、用户功率因数,如果只重视购买发电无功电量,会产生较大煤耗;如果尽可能多地从改善用户功率因数出发,就可以减少发电无功,节约煤耗。为此,需要在煤耗最小化下构建组合优化模型,确定发电无功价格和用户功率因数价格(费用)。4)区域之间电量输送价格优化模型。我国西南、华中地区多水,西北、东北地区多煤,丰水期水电需要满发,这个时期电量需要外送,否则水电资源白白浪费,为了避免电量接收地区因为税收等原因不积极,就需要从经济、煤炭资源、环境价值角度进行分析,建立电量输送价格的优化模型。8 引导电力用户合理用电的经济手段。我国一些地区峰谷比为8:1,美国、日本、德国峰谷比分别为:4:1、2.5:1、5:1。而电网峰谷差(高峰负荷和低谷负荷间差值)越大,说明负荷曲线变化越大,会造成能源浪费越大。因为高峰负荷时需要调用大量的调峰机组和抽水蓄能电站,而调峰机组一般为小的、能耗较高的燃煤、燃油、燃气机组,抽水蓄能电站能耗很高(抽4发3:抽水时用4千瓦时电,发电时只能发出3千瓦时电)。许多国家为了降低峰谷差都采取了峰谷分时电价,有的国家把一天分为高峰、低谷、平段三个时段,有的国家只分为高峰和非高峰两时段。美国数据表明利用电价进行调峰的手段与采用抽水蓄能机组、燃油、燃气调峰机组等物理手段相比,成本可以节省至少1/2。分时电价是指根据每日或每年中不同的时间段,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可以鼓励用户主动改变消费行为和用电方式,将一部分用电量从高峰时段转移到平段或低谷时段,减小电网峰谷差,进而降低发电厂的启停成本,减少备用容量,减少能源浪费。如法国7月、8月份设立若干避峰日,避峰日电价比最低电价高出10倍以上;美国一些州峰谷价比率达到8:1,有效地把高峰负荷移到低谷,夏天高峰期用电量可以降低24%。我国各地峰谷价比率基本在4:1左右,力度不够。丰枯季节性电价指将丰水季节电价适当调低、枯水季节电价适当调高,以抑制枯季负荷增长过快,引导用户将枯季一些负荷转移到丰季,丰季多用电,枯季少用电,减少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的浪费。我国季节电价设计方面还不够完善。可中断电价指电力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通过电价激励,在系统峰值时或紧急状态下用户按照合同规定中断或削减负荷。其可提高电网负荷率,使发电机组经济稳定运行,减少煤耗与油耗。如河北省(2003年7月1日至8月31日)对按要求实施负荷中断的企业,每1万千瓦累计停1小时补贴1万元。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三届海陕两岸能源经济学术会议论文集 作者简介

魏一鸣,1968年3月出生,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绎济学院院长兼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秘15长;复杂系统分会理事长、计算机模拟分会副理事长、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中国委员会理事长。 《AppliedEnergy》、《Internatiorl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rl Makirlg》等7份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及8份。中国学术期刊编委。曾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8午)、研究员(2001年)、博士生导师(2001年)。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 日本先端科技大学坊问副教授。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在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灾害风险评估与管州等方面取得了有创新的成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FP7国际合作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在本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8部。论文被同行引用2100余次。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重视。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5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纪念博士后制度20周年“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2005年)等荣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年度)。曾获4项省滞级科学技术或自然科学奖。 曾获中科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导;指导的研究牛2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令国优秀博上学位论文提名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