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作者:胡正荣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5-01
开本: 其它 页数: 49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3.5(4.9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219347
  • 条形码:9787302219347 ; 978-7-302-21934-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本书特色

《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梳理、阐释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又未必是当代史。任历史过往,思索,创造之火不熄……新闻与社会:敢问路在何方?——甘惜分淡定中的历史钩沉——丁淦林新闻改革: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孙旭培传媒变革:何处是归程?——喻国明亲历“大跃进”报道——方徨理性、建设性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共识——朱德付现在是广播人*大有可为的时代——史敏民主已经更具体.媒体应该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白岩松网络将更多的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是媒体——陈彤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内容简介

盛世修史的时代,让媒介的纪录在当下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共和国60年的历程,或波澜壮阔,或暗涛汹涌,媒介的亦步亦趋使得这段历史可能有机会“重播”,然而,作为那个充斥着改变和永恒的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该如何记忆?我们的记录或编辑,如何能穿越时空,经历历史真实的淬炼,留给后来者……
我们首先要保持客观,但是客观就要具体,往往抽象容易主观。在这种具体的叙述策略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故事”意义的历史叙述:从延安到北平,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建立有太长的前传与后记;之后,《人民日报》先放“卫星”,点燃了革命激情,但是盲从之风将人们引进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中;“文革”的序幕被《两报一刊》赫然拉开,正剧的舞台上上演的是一出反讽、反智的闹剧;媒介有幸,终于开始回归理性,“真理标准”讨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坚持常识常情成为下半幕的主旋律,引发出系列台、都市报……在民生化、全球化、娱乐化的主题下媒介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性的互动与变奏,高歌猛进略显夸张……这些片断的选择,不求完整,但希望能在历史断层处折射历史的本真。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目录

**编 建国(1949-1956)
 **章 从延安到北平
 **节 新华社:进北平建立国家通讯社
 第二节 国家的声音:“开国大典”
 第三节 《人民日报》:徘徊在学习与探索之间
 第二章 政治协商的舆论通道
 **节 民主人士的言论平台:《光明日报》的创办
 第二节 《大公报》的改名与停刊
 第三节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何时复刊?
 第三章 舆论阵地初掀“龙卷风”
 **节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第二节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第二编 曲折(1957-1966)
 **章 大跃进:媒介成为放大器
 **节 风向突变:从整风到反右中的媒介调适
 第二节 “卫星”上天:媒介成为放大器?
 第二章 舆论高调反对美帝苏修
 **节 尴尬中苏:媒体成为舆论阵地
 第二节 舆论高调反对美帝苏修
 第三章 山雨欲来:媒体摧眉折腰
 **节 文艺批判中的媒体记忆
 第二节 “浩劫”前夜:媒体摧眉折腰
第三编 浩劫(1966-1976)
 **章 “两报一刊”大批判
 **节 “大字报”:批判的武器
 第二节 夺新闻界的权
 第三节 造反有理
 第四节 “揪军内一小撮”
 第五节 批林批孔
 第六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第七节 “四人帮”的强弩之末
 第二章 样板化的精神世界
 **节 毛主席语录
 第二节 “小报看(抄)大报,大报看(抄)梁效”
 第三节 八个样板戏
 第四节 一个作家
 第三章 暗夜的火光
 **节 “皮书”
 第二节 从手抄本到潜在写作
 第三节 呐喊:天安门诗抄

 第四编 探路(1977-1992)
 **章 思想解放回归常识
 **节 光明初现: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节 春天来到:读书的禁区待打破
 第三节 乍暖还寒:《苦恋》惹出风波
 第四节 人生追问:“潘晓”的一封来信
 第二章 媒体开始“谈情说爱”
 **节 人性回归: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世俗还潮:《乡恋》惹出风波
 第三节 青睐港台:1984年春节 联欢晚会
 第三章 “事业单位企业经营”
 **节 《市场》创刊
 第二节 珠江模式:广播行业的突围
 第三节 广告重现
 第四节 《南方周末》创刊
 第四章 媒介还有监督的本职
 **节 从“批评报道”到“舆论监督”
 第二节 电视增加政治透明度

 第五编 崛起(1992-2009)
 **章 技术发展鼎新革故
 **节 报纸:“山一程,水一程”
 第二节 广播电视:“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三节 互联网:“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章 体制突围春风化雨
 **节 思想解放的宣言书:东方风来满眼春
 第二节 “我是谁?”:传媒再定位
 第三节 集团化浪潮风起云涌
 第四节 “二重奏”:媒介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
 第三章 传统媒体扬帆远航
 **节 内容为王:一代人有一代之追求
 第二节 形式也是内容
 第四章 新媒介时代的来临
 **节 从商业网站到“自媒体”的跨越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的传播格局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罪与罚”
 第五章 舆论监督破浪前行
 **节 《焦点访谈》:一个社会守望者
 第二节 “南丹矿难”:媒体首先“亮剑”刺破黑幕
 第三节 “孙志刚事件”与一部陈规的作古
 第四节 激荡的“公共事件元年”
 第五节 从“俯卧撑”到“躲猫猫”
尾声
附录
新闻与社会:敢问路在何方?
——专访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甘惜分先生
淡定中的历史钩沉
——专访著名新闻史学者丁淦林教授
新闻改革: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专访著名新闻学者孙旭培教授
传媒变革:何处是归程?
——专访知名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
亲历“大跃进”报道
——专访新华社高级记者方徨
理性、建设性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专访著名报人、《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朱德付
现在是广播人*大有可为的时代
——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频率总监史敏
民主已经更具体,媒体应该思考自己该做什么
——专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
网络将更多的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是媒体
——专访新浪网总编辑陈彤
展开全部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节选

《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1949-2009)》尽管是学界中人经年思考所著,但是在行文时却追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里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彼此体认。学术性表现在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与叙述历史的方式,大众性则在于对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的媒介观照,其价值来源于学术,但并不囿于学术。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相关资料

插图:同日,新华社就“左叶事件”发布通稿,②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对新闻记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各地的新闻座谈会相继发出要求尊重新闻记者、改善记者工作条件的呼声。在整风鸣放的大背景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声讨,似乎本也不算是什么特殊的大事件。当时整个社会都处于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氛围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又一再强调整风运动就是要鼓励非党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共产党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新闻界在对社会上的鸣放进行报道的同时,内部亦展开了鸣放运动,新闻记者地位问题的讨论只是新闻界鸣放的议题之一而已。然而,“左叶事件”就像一个放大器,媒体的力量在把事件的影响推及全国新闻界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彰显。不久,风云突变。本来在5月底已渐渐平静的“左叶事件”,在6月8日反右派斗争开始之后,又被揪了出来,“左叶事件”被打上了“右派分子利用机会向党和国家进行攻击”的标签。7月1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对“左叶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核实为名召开座谈会,会议由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邓拓主持。座谈会开始时,先由农业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了农业展览会的现场情况,指责以前各报的报道与事实有很大出入,应该调查清楚。接着,左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书面检讨,承认自己当时态度比较急躁,口气欠妥,但没有辱骂记者。农业部系统的其他人也证实,只听到左叶说过: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的工作重要?未有听到他辱骂记者的话。座谈会随即转入了检讨和揭发批判的过程。《部长助理和摄影师》的作者洪克及《中国青年报》文艺部主编吴一铿,《人民日报》的袁水拍、方成、梁汝怀,《工人日报》的王源、《北京日报》的周游等,都分别对自己在报道中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检讨。

1949-2009-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 作者简介

胡正荣,教授,博土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年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2005),英国西敏寺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Leverhulme访问教授(2006),新加坡《亚洲媒介》编委。韩国汉城大学《传播研究》编委.英国《全球媒介与传播》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研究(包括媒介发展战略.媒介政策与制度,媒介管理等),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介等。讲授课程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理论”,“媒介研究”等。李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史,广播电视史和传播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