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作者:王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4-01
所属丛书: 中国慈善研究丛书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读者评分:4.8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5(3.4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版权信息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本书特色

这部书把近代北京地区的慈善事业放在我国慈善发展史的大背景下,从慈善事业的思想和实践,慈善活动的救助对象、救助主体以及组织机制等重要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北京地区慈善事业的总体状况及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产生这一转型过程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与基本特征,并且力求与同一时期江南地区和西方近代慈善事业作横向比较,尽可能地揭示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地区特色。既充分肯定了慈善事业在近代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也不回避由于当时社会性质和政权本质所决定的历史局限性。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内容简介

书稿立足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以近代北京地区的慈善事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近代社会变迁对北京地区慈善事业的重要影响,全面考察慈善思想、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与救助对象、救济的手段与内容、慈善组织及其管理等方式的演变,探讨了中国传统慈善活动在近代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总结了近代慈善事业的利弊得失极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作用域历史影响。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目录

序言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术意义
二、选题的现实价值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民国时期的开拓性研究成果
二、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进展
三、研究状况的总体评价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资料说明
一、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二、资料说明与研究方法
**章 北京地区的传统慈善活动
**节 中国古代慈善思想
一、民间朴素的互助意识是慈善思想的自然根源
二、先秦时期诸子文化的奠基作用
三、儒家文化是慈善思想系统化的政治保障
四、佛教与道教的善恶报应观是慈善思想的核心
第二节 古代慈善活动的目标与作用
一、政府是否介入了社会保障事务
二、政府是否阻碍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清代中前期北京地区的慈善设施
一、养济院
二、普济堂
三、育婴堂
四、留养局或栖流所
五、粥厂或饭厂
六、其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京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转型的社会环境
**节 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交通:铁路与公路
二、通讯:电报与电话
三、新闻舆论:报纸
第二节 西方近代救济思想与模式的引入
一、近代西方国家济贫与社会保障事业的演进
二、晚清中国对西方教养救济模式的介绍与倡导
三、民国年间西方社会学知识及社会救济制度的引入
第三节 社会的贫困化与病态化趋势
一、相随伴生的政治与经济危机
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
三、 日趋严重的城市犯罪问题
四、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区域流动
五、自然灾害多发期与群发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近代北京新旧弱势群体的救助活动
**节 传统型救济对象
一、对老弱病疾者的救助
二、对婴孩及儿童的救助
三、民国时期对聋哑儿的教育与救济
第二节 城市贫民与失业者
一、“日暮西山”的八旗子弟
二、人力车夫
第三节 北京城的流民与职业乞丐
一、灾民与难民
二、职业乞丐
第四节 “八大胡同”里的娼妓
一、近代北京娼业的发展演变
二、娼妓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危害
三、“废娼”与“救娼”之争
四、对娼妓的救护与教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北京地区的慈善组织
**节 组织规模
第二节 运作机制
一、机构设置与制度化建设
二、人事安排及奖惩
三、经费来源与开支
四、走向联合与团体化
五、由“载体”到“中间组织”
第三节 救助模式
一、救助模式转变的原因
二、传授谋生技能的教养机构
三、输灌近代西方思想与知识的教育启蒙机构
第四节 救助效果
一、穷人的“福音”与懒汉的“温床”
二、杯水车薪与示范效应
三、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社会危机的暴露
第五章 近代北京慈善家群体与慈善活动者
**节 传统型慈善力量
一、官绅
二、宗教势力
第二节 新型慈善活动者
一、新式知识分子
二、女性
三、西方来华势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总体认识
**节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一、救助主体:由官方主导到民间相对自主发展
二、救助对象:公益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三、救济手段:由物质施养为主演变为侧重技能教养
四、转变趋势:本土化特质的加强
五、救助功能:稳定社会秩序与推动社会改良
第二节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二、饱含可贵的历史进步性
三、浓厚的地域多样性
第三节 结束语
一、民间慈善事业:近现代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二、传统慈善事业的转型与近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节选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内容简介:书稿立足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以近代北京地区的慈善事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近代社会变迁对北京地区慈善事业的重要影响,全面考察慈善思想、慈善事业的主体力量与救助对象、救济的手段与内容、慈善组织及其管理等方式的演变,探讨了中国传统慈善活动在近代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总结了近代慈善事业的利弊得失及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作用与历史影响。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如果我们把所有广泛存在的救助活动姑且统称之为古代社会保障,那么从内容来看,可以说古代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是制度化的国家荒政,它着重应对突发的灾荒与饥馑,也包括围绕灾荒所开展的善后与预防性的救济活动;作为对荒政的补充与辅助,也对社会贫弱群体进行一些非制度性的日常救助。若从救助的行为主体而言,不管是应对突发灾害、还是实施日常救助,都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形式,即官办、民办、官民合作。而实际上,三种救助方式通常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因为从思想层面来讲,在我国古代社会,政府与民间社会的根本救助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通过实施“善政”或从事“善举”,来最终实现维护阶级利益或巩固群体利益的实际意图。在以上的认识基础上,鉴于北京地区的特殊性,本书所选取的慈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论述的“慈善事业”包括民间与政府两大行为主体所开展的非制度性救助活动,从具体操作来看,分为民间慈善、官办慈善、官民合办三种。这是由北京地区长期的都门“身份”所决定的:处于封建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儒家仁政意识浓厚,政府参与慈善救济事业的成分和力度很大,较之南方的“纯粹”民间慈善而言,用广义慈善更能体现出北京地区慈善事业的地域特色。因此,本书所言“慈善”,是指包括民间慈善与官办救济在内的广义慈善。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动,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传统慈善事业在思想、内容、手段、组织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这种转变显示出民间慈善自身向相对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慈善的转型刺激并推进国家主导下的基于平等关系的近代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萌发建设。由上可知,本书论述的“慈善”不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概念。因此,本书除将详细考察民间慈善事业如何逐渐从广义慈善中分化出来并走上相对自主发展的道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社会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外,还将考察广义的传统慈善如何在自身转型过程中刺激并推进近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在古代,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诸如“善举”、“义举”、“惠政”、“善政” 等名称来表示慈善救济;即使到民国时期,尽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较为自觉地运 用西方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等思想与观念来改造中国传 统的广义慈善救济事业,却仍然在思维与语言上陷入不自觉的混淆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 作者简介

王娟,1974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历史教研室教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灾荒救济史和社会史。

商品评论(4条)
  • 主题:民国北京慈善研究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慈善事业进入转折期,西方近现代化的社会慈善组织进入中国,传统由士绅、宗教主导的慈善逐渐由专业的社会组织承担。上海之外,北京是最值得研究的地区。

    2019/12/30 10:01:52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对本书的评价

    本书是关于慈善史的研究,论述精当,观点可取。

    2019/9/22 12:36:39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

    经典著作,包装很好,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2019/8/21 11:51:51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人大的博士论文

    作者人大李文海先生的学生,社会史范畴,现在北理工任教,文章尚好,体例规范,内容也较为完整~

    2013/3/2 23:17:05
    读者:hk1***(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