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东史:610~2000(上、下)

中东史:610~2000(上、下)

作者:哈全安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所属丛书: 中东国家史
开本: 16开 页数: 全2册
读者评分:4.7分18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9.6(4.7折) 定价  ¥1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团购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东史:610~2000(上、下)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062334
  • 条形码:9787201062334 ; 978-7-201-06233-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东史:610~2000(上、下)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据2017年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2016版)显示,《中东史610-2000》高居“中国高被引图书世界历史学科(2010-2014年高被引图书)”排行榜榜首

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十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等等

本书引用英文和阿拉伯文著作共计400余种,页下注释逾5000余处,这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学术著作中尚属少数

目前《中东史》已由*初的上下卷修订为一套共计8册的丛书,再次出版

   《中东史610-2000(上下)》是一部关于中东地区各国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也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该书共约110万字,正文分为十章,记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亚北非诸多区域历史文明及中东各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总结了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即教俗合一的国家形态,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社会对立。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则表现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绝对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工业化的演进趋势,地权的演变与乡村农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宪政制度与民主化进程,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等方面。

中东史:610~2000(上、下) 内容简介

伴随着公元七世纪的曙光,伊斯兰教诞生在亚洲西南部的沙漠瀚海,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社会所遗忘的角落,进而走出贫瘠荒凉的家园,作为崭新的统治民族登上中东的历史舞台。阿拉伯人创立的庞大帝国,囊括了两起夫西洋、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高加索、南达阿拉伯海的辽阔土地。伊斯兰教的传播惊醒了不信者的酣梦,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哈里发统治下的国家在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中经历了六百年跌宕起伏的岁月,王朝更迭,浩荡长歌,悲怆动人。终于有一天,从东方涌来的蒙古铁骑踏碎了巴格达哈里发励精图治的*后梦想,享尽风流的帝国湮灭于弹指之间,阿拔斯王朝曾经的蔚盛文风和滚滚翰墨从此成为远去的往事。
中东文明的传统并没有因为蒙古铁骑而销声匿迹,中东历史的长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在蒙古铁骑浩劫的残垣断壁之上,奥斯曼土耳其人异军突起,在小哑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攻城掠地,夺取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降服两起马格里布、东至扎格罗斯山西麓的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再度雄踞亚欧非大陆的中央地带,传承着先知穆罕默德点燃的信仰火种和阿拉伯帝国的文明遗产。
自十五世纪开始,基督教世界迅速崛起,历史的天平随之经历由东向西的巨大倾斜。缘起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现代化浪潮冲击着“三洲五海”的世界,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曾经统治的辽阔疆域沦为西方列强蚕食和瓜分的“东方遗产”。进入二十世纪,诸多的主权国家兴起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之上,古老的土地迎来了现代的文明,中东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人们或许仍然守候着千百年的梦想,却不得不面对动荡和变革的现实。在麦加,悠扬的驼铃声在起伏的汽笛中湮灭。在开罗,鳞次栉比的高楼陪伴着日升月落。在安卡拉,竞选的传单漫天飞舞。在德黑兰,攒动的人群倾听着世界的声音。在迪拜,行色匆匆的过客或许牵动着华尔街敏感的神经。生活在中东这个神奇的土地上的人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从不曾放弃希望。

中东史:610~2000(上、下) 目录


 前言
 **章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一、阿拉伯人的古代历史
 二、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
 三、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章 哈里发国家的变迁
  一、麦地那哈里发国家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章 哈里发时代中东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生活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四章 哈里发时代中东的宗教与文化
 一、伊斯兰教的发展
 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成就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二、奥斯曼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
 三、自上而下的新政举措与宪政运动
 四、传统经济社会秩序的解体
 五、从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到奥斯曼帝国的灭亡
 第六章 波斯的复兴与伊朗的现代化进程
 一、波斯的复兴
 二、恺伽王朝时代伊朗传统秩序的衰落
 三、礼萨汗时代伊朗的现代化实践
 四、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与伊朗现代化的长足进步
 五、伊斯兰革命与伊朗的现代化走向

 第七章 埃及的现代化进程
 一、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二、自由主义时代埃及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秩序
 三、纳赛尔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四、萨达特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第八章 新月地带诸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伊拉克
 二、叙利亚
 三、黎巴嫩
 四、约旦
 五、巴勒斯坦
 六、以色列
 第九章 阿拉伯半岛诸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沙特阿拉伯
 二、海湾诸国
 三、也门
 第十章 土耳其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土耳其共和国的兴起与凯末尔主义的现代化实践
 二、战后土耳其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三、战后土耳其的政党政治与政治变迁
结束语 伊斯兰教诞生以来中东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东史:610~2000(上、下) 节选













中东史:610~2000(上、下) 相关资料

阿拉伯半岛与阿拉伯人现代的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面与“肥沃的新月地带”相连,西面、南面和东面环绕着红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面积约为27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然而,阿拉伯半岛在远古时代曾经与非洲大陆和伊朗高原相连。那时的阿拉伯地区气候潮湿,林木茂密。“阿曼沿海一带山脉构造的特点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里与波斯的陆地原为一个整体,只是到了后来的侏罗纪,才突然被印度洋的洪水冲断。阿拉比亚西部最早也与非洲大陆连成一片。第三纪时出现了红海和高耸的赛拉特群山,阿拉比亚遂与非洲大陆分开”。在现代社会,海洋无疑为人类提供了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但是,在古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浩瀚无际的大海往往构成令人难以逾越的障碍,同时,阿拉伯半岛缺乏适于停泊船只的天然港湾,因此,阿拉伯人常常将自己的故乡称作“阿拉伯人的岛屿”。阿拉伯半岛的地貌,呈现为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倾斜至阿曼一带又复隆起的状态。赛拉特山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侧,北起亚喀巴湾东岸,南至也门,绵亘1800公里;赛拉特山南端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是整个半岛的最高点。“帖哈麦”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临海的土地”,特指赛拉特山西侧与红海之间起伏不平的狭长地带。赛拉特山与帖哈麦合称“希贾兹”(旧译“汉志”)。“希贾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阻隔”,特指也门与叙利亚之问的地带。干枯的荒原覆盖着希贾兹的绝大部分地表,寥寥无几的地下水源周围零星点缀着面积不等的几处绿洲,其中以南部的塔伊夫和北部的叶斯里卜最为著名。“也门”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本意为“右边”和“南方”,特指麦加和希贾兹以南地区。赛伯邑时期的铭文将西起曼德海峡、东至哈德拉毛的广阔地域称作也门,古希腊作家将也门称作“阿拉伯福地”。也门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雨水较为充沛,气候相对潮湿。自也门向东,经过著名的香料海岸哈德拉毛和单峰骆驼的故乡麦赫拉,直到阿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沿海岸线逶迤1600公里,其中阿曼湾西侧的绿峰高达3300米。赛拉持山和南部群山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潮湿海风的吹拂,从而形成半岛内陆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纳季德高原(旧译“内志”)位于半岛内陆的中央地带,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00米,如同经过烈焰焚烧的黑色熔岩覆盖着纳季德的地表。纳季德高原以南名为鲁卜哈利,亦称达赫纳;这一区域土质坚硬,红沙遍野,沙纹荡漾,如同水波一般。位于纳季德高原以北的努夫德,是半岛内陆的另一沙漠区域,

中东史:610~2000(上、下) 作者简介

  哈全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1年生,回族。1978-1991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伊朗德黑兰大学文学院进修,主要著作包括《古典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和《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历电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西亚非洲》、《史学集刊》、《东北师大学报》和《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东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丰讲“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商品评论(18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