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河西佛教史

河西佛教史

作者:杜斗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68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71.3(6.6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河西佛教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83564
  • 条形码:9787500483564 ; 978-7-5004-8356-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河西佛教史 内容简介

《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河西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河西佛教史 目录

**章 两晋时期
**节 敦煌菩萨——竺法护
第二节 帛法祖在陇上
第三节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
第四节 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
第五节 竺佛念与慧常
第六节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第七节 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
第八节 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

第二章 后秦西秦
**节 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
第二节 圣坚与西秦译经
第三节 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
第四节 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
第五节 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

第三章 北凉时期
**节 北凉译经
一 昙无谶的译经
二 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
三 沮渠京声的译经
四 北凉译经的意义
第二节 北凉石窟
一 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
二 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
三 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
四 玉门昌马石窟群
五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
第三节 北凉石塔
一 石塔简述
二 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三 早期佛教石塔风格
四 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五 石塔的用途
第四节 北凉佛教的影响
一 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
二 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三 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

第四章 北朝时期
**节 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
第二节 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
第三节 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
一 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
二 元荣在敦煌的写经
三 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节 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
第五节 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
第六节 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
第七节 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
第八节 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
第九节 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
第十节 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
第十一节 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

第五章 隋唐时期
**节 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
一 寺院与石窟的数量
二 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
三 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
二 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
三 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
四 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
第三节 民众佛教生活
一 民众写经活动
二 民众修窟活动
三 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
第四节 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
附录 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

第六章 吐蕃时期
**节 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
一 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
二 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
三 吐蕃对河西的占领
第二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
一 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
二 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
一 次契机
三 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
四 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
五 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
六 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第三节 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 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
三 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
四 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

第七章 归义军时期
**节 概要
第二节 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
一 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
二 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
三 从吴洪辩到唐悟真
第三节 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
一 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
二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
三 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
四 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
第四节 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
一 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
二 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三 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四 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
五 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

第八章 回鹘时期
**节 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
一 甘州回鹘与佛教
二 沙州回鹘与佛教
三 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
第二节 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一 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二 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
三 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
一 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
二 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三 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
四 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
五 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
附录 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

第九章 西夏时期
**节 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
一 原有的佛教基础
二 周边民族的影响
三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四 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佛教的奠基
二 西夏佛教的成熟
第三节 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
二 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
第四节 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
一 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
二 西夏佛教的世俗化
第五节 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
二 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三 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
四 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
附录 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

第十章 蒙元时期
**节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
二 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蒙古人的早期信仰
一 蒙古民族与萨满教
二 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
第三节 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
一 “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
二 “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
第四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
一 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
二 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
三 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
第五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
二 寺院经济与僧人
第六节 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
一 石窟的修建和分布
二 寺院的修建和分布
三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
附录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第十一章 明清时期
**节 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
一 凉州
二 甘州
三 肃州
第三节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
二 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河西佛教史 节选

姚嵩为秦州刺史,史有明记。《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中说:“仇池公杨盛叛,侵扰祁山……秦州刺史姚嵩入羊头峡,右卫胡翼度从阴密出自’淠城,讨盛。”④(《通鉴》卷一一六《晋纪》同)他给姚兴的信中提到的“皇后遗嘱所建”、“陛下亲营像事”的“殊像”是否为秦州的麦积山,很值得研究。
姚兴如此关心“三世”问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卖弄自己的学问之深。首先,因为“三世实有”思想,从根本上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前世作恶,今世果报,来世未定。换言之,现世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差别在前生就决定了,反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做“逆来顺受”的顺民。魏晋南北朝以来,这种思想实际上一直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器。在十六国战乱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
另外,“三世实有”、“三世有佛”还具有宣传佛教历史悠久的重要作用。佛教开始传人中国之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和中国道教的排斥,其生存空间一直受到挤压。“胡本无佛”,佛是“西方无赖子弟”等反佛言论甚嚣尘上。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实为此时反佛言论的记集和理论上的系统化。加之佛教本身固有的“末世”、“末法”思想,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怀疑,甚至采取了排斥态度。而论证(现有佛)释迦之前还有(过去)佛,其后更有(弥勒)佛的真实存在等,都可以回答这些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

河西佛教史 相关资料

插图:姚嵩为秦州刺史,史有明记。《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中说:“仇池公杨盛叛,侵扰祁山……秦州刺史姚嵩入羊头峡,右卫胡翼度从阴密出自’淠城,讨盛。”④(《通鉴》卷一一六《晋纪》同)他给姚兴的信中提到的“皇后遗嘱所建”、“陛下亲营像事”的“殊像”是否为秦州的麦积山,很值得研究。姚兴如此关心“三世”问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卖弄自己的学问之深。首先,因为“三世实有”思想,从根本上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前世作恶,今世果报,来世未定。换言之,现世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差别在前生就决定了,反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做“逆来顺受”的顺民。魏晋南北朝以来,这种思想实际上一直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器。在十六国战乱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另外,“三世实有”、“三世有佛”还具有宣传佛教历史悠久的重要作用。佛教开始传人中国之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和中国道教的排斥,其生存空间一直受到挤压。“胡本无佛”,佛是“西方无赖子弟”等反佛言论甚嚣尘上。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实为此时反佛言论的记集和理论上的系统化。加之佛教本身固有的“末世”、“末法”思想,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怀疑,甚至采取了排斥态度。而论证(现有佛)释迦之前还有(过去)佛,其后更有(弥勒)佛的真实存在等,都可以回答这些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

河西佛教史 作者简介

杜斗城,1951年11月生于甘肃灵台,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五台山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宗教研究学院教授等。长期致力于宗教考古及敦煌佛教文献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正史佛教资料类编》、《考古学通论》(教材)等,并在《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治学以态度严谨、涉猎广博、视野开阔而见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