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作者:任平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8-01
所属丛书: 共和国书法大系
开本: 16开 页数: 720 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6.1(2.9折) 定价  ¥2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498773
  • 条形码:9787807498773 ; 978-7-80749-87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本书特色

《共和国书法大系(1949-2009):书学卷(套装上下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目录

共和国六十年书学述评任平书法史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郭沫若《兰亭序》的真伪驳议高二适《爨宝子碑》研究马国权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沙孟海碑·帖·经书分三派论王学仲“史书”与书学林京海关于中国近现代书法史分期问题——近现代书法史研究笔记之一周俊杰石鼓年代考唐兰论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对隶书发展的影响潘良桢西北汉简书艺略述黎泉关于汉代出土金石砖瓦文字遗迹之书体与书法美的问题丛文俊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及书写时间初考王玉池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论魏碑体华人德范成大书迹分类编年辑考方爱龙敦煌书法艺术三题沃兴华清代书家与《兰亭序》刘恒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祖先世系初探李长路黄庭坚绍圣元年行踪考黄君题壁书法兴废史述侯开嘉历代碑刻外流考王壮弘香港书法团体与香港书坛张惠仪裹锋辩祝嘉书法教育二王法书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沈尹默论入帖和出帖胡问遂我对“书学”的思考欧阳中石应该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探索秦永龙书法学科建设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持——研究生书法教育赘言徐超“腕平掌竖”考庄希祖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钟明善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定位思考刘锁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思想祝遂之论高等书法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陈仲明书法与选官制王宏理高等书法教育与书坛文化建设倪文东海峡两岸大学专业书法教育比较潘善助书法训练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周斌书法理论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谈书法陆维钊略论书法李泽厚“有人在思”——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叶秀山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陈方既书法美的分析刘纲纪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姜澄清中国书法的文化透视尹旭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薛永年现代书法精神论王冬龄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邱振中“现代”之前的徘徊卢辅圣当代书法问题与艺术生态重建王岳川先锋书法的现代情境马钦忠中国现代书法的层次与方向朱青生书法审美主体研究陈振濂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沉沦与救赎:论20世纪90年代书法思潮与创作沈语冰新空间的美学——阐释“现代书法”王南溟论审美调节意识朱以撒书法评鉴颜真卿的书法金开诚从《戏鸿堂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启功对《朱熹真伪考辨》的商讨徐邦达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学习毛泽东草书艺术沈鹏溯源与寻流沈鹏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陆机《平复帖》商榷曹宝麟流行书风辨刘正成沈尹默意义戴小京唐人尚法浅论叶鹏飞苏、黄异同论徐利明王铎与傅山梅墨生弘一书风新探桑火尧回应书法批评丁正书法论著提要60年书法论著选目总后记
展开全部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节选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上下)》为《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是国内**部以新中国60年书法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分析评述这一特定时期的书法创作、研究、教育、传播和交流状况,探讨书法在中华文脉传承和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新中国书法成就、铸造共和国书法史碑。

书学卷-共和国书法大系-(上.下卷) 相关资料

同样,对六十年浩瀚的书学论著,我们也只是从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标准出发选择了一部分进入《大系》。我们认为,这些论文和著作大致能代表上述书学领域四个部分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的进程;而由于篇幅、体例和识见的局限,许多重要论著未能收入亦属憾事。一、发展脉络概述中国书学就其研究的对象来说,非常独特,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门与其他艺术有着较大差异的、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书法的基础是汉字,书法与汉字有着共生共长的历史现象,又有跃出汉字的实用范畴,独创气象,在情感世界飞腾的艺术特性。汉字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书法也就被烙上了综合文化的诸多印记。人的情感、思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书法以抽象的造型和多变的线条表现之,无所不能又无可确指,因此书法的形式分析和学理阐释又是令人十分棘手的事,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似有联系,又无直接参照的路径。传统书学凭借中国哲学思维的特殊方式,时而从本体论出发,时而从辩证观出发,时而援引伦理思想,时而结合实用政治,有儒家的天人观、教化思想,也有道家的天马行空与恣肆浪漫,或者佛家空灵的想象和深沉的内省。因此,古代书学论著中反映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和儒家人伦教化相关的“中和”的审美理想。儒家要求人们恪守礼仪,因此,对人的要求也就成为对书者、书法的要求,所谓“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宜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夔《续书谱》)。将书法看成是人的伦理面貌的再现。与之相应,古代书论中的品评部分总是将作品与人混在一起,批评有着明显的人格化倾向,如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股风气”。“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袁昂《古今书评》)等等。此类评论有似林间高士的“清谈”。而在庾肩吾《书品》里,则将笼统的品评推进到严格的等级,将汉至齐梁的123位书家分为九品。这种批评模式虽然主观、机械,倒也表明了个人的审美标准,反映了书法的繁荣和书法的“人化”。而利用书法的黑白世界来展示自我,讴歌人生,正是这门东方艺术的民族性所在。古代书论的基本阐述方式,不强调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多采取点悟式的批评和形象化的评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受孔子“微言大义”和陶渊明“得意忘言”的深远影响,更受中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