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作者:暂无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中 图 价:¥77.4(4.3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1028627
  • 条形码:9787501028627 ; 978-7-5010-2862-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本书特色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目录

前言上编 综合篇**章 概述第二章 宜兴历史文化价值评述**节 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第二节 文化遗产培育下的城市特色分析第三章 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节 历史城区第二节 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第三节 历史城区传统风貌第四章 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分布概况**节 东风巷历史街区第二节 蜀山南街历史街区第三节 周铁镇历史街区第四节 善卷历史文化景观区综论 宜兴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与继承下编 专题篇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江苏宜兴西溪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宜兴下湾发现崧泽文化大型壕沟宜兴下湾发现的土墩墓宜兴袱东山石室土墩墓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掘跋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关于宜兴陶瓷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江苏宜兴丁蜀镇附近汉代窑址调查江苏宜兴南山六朝青瓷窑址的调查宜兴均山青瓷古窑发现记访均山青瓷古窑宜兴县汤渡村古青瓷窑址试掘简报江苏宜兴涧滦窑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宜兴紫砂工艺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宜兴紫砂陶工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调查报告宜兴的古桥宜兴阳羡茶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附件:一 田野调查发现宜兴历代茶文化遗产照片二 历史文献中所见“阳羡茶”资料三 历代诗人歌咏“阳羡茶”资料宜兴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维护与优化:宜兴山水城市空间的营建宜兴历史城区保护初探附录附录一 宜兴文物通览附录二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附录三 宜兴古今名人录附表附表一 宜兴历史沿革表附表二 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附表三 宜兴市古树名木一览表附表四 宜兴市历史名人表及名人录彩版后记
展开全部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节选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内容简介:历史是城市的源流、年轮和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神韵和根本。翻开宜兴的历史长卷,步人宜兴的文化长廊,人们可以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丰硕的文化成果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素有“中国陶都”、“梁祝故里”、“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美誉的宜兴有着7000多年的文化史,2200多年的建县史。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兼收并蓄,丰富多彩。数千年的沧桑岁月,宜兴浓郁的历史文化既有山水造化的浸润,更有古今贤人的滋养。这其中,既有范蠡制陶于台山村,孙皓立国山碑于离墨山,杜牧筑水榭于东沈边,苏轼手植海棠于永定村,岳飞题壁于张公祠,乾隆寻父于崇恩寺;也有古代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920名举人和众多的将领;还有近、当代的23名两院院士、8000多名教授以及诸如周培源、徐悲鸿、吴冠中等众多的教育、文学和艺术大师,等等。名人的踪迹、文化的交汇,贯通了宜兴历史文化的脉络、续写了宜兴历史文化的篇章,成为了宜兴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陶都文化探胜-宜兴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继承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第一章 概述宜兴地处我国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的位置,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C。全市总面积2039平方公里,人口108万。全市共28个镇,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区。宜兴市坐落在江苏省最南端,位于长江三角洲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是宁杭城市带上关键一环和环太湖经济文化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杭高速、新长铁路、芜申运河均在这里交汇,交通地位十分显要。宜兴东濒太湖,北临涌湖,西邻溧阳,南交浙江湖州、长兴,北接常州、武进,西南、西北分别与安徽广德和江苏金坛毗邻,拥有地处江、浙、皖三省接壤的区域中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见彩版一《宜兴市区位置与长江三角洲关系图》)。宜兴东部滨临太湖,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沿湖地带碧波万顷,风景优美;北部和西北部两面亦多为平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南部和西南部则属丘陵山地,群峰叠翠,竹林摇曳,溶洞棋布,景色怡人,素有“水乡、竹海、茶洲、洞天”之美誉,是江苏省重要的文化旅游、环保生态和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享誉中外的“陶都”。宜兴别名阳羡、荆溪。其人类开发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左右。在宜兴湖汶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1],是万年以前生活在今天宜兴土地上的先民的遗存。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已经开始了农业文明。如今,宜兴境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其中在骆驼墩遗址[2]发现的以平底腰檐釜为特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经过骆驼墩类型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几个发展阶段,本区青铜文明产生。商代时本地称荆溪,西周时为“荆溪邑”,属吴国,是吴文化重要的分布区域。战国初年,越国灭吴,此地人越,今流经宜兴市区蜀山脚下的蜀山大河历史上一称“蠡河”,传为越国重臣范蠡所开挖,范蠡还被传为是宜兴陶瓷业的开创者。公元前355年,楚国灭越,此地人楚。所以,从宜兴文化源流上说,它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深厚的吴越文化体系。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旧楚之地推行郡县制。荆溪定名为阳羡县,县城在今宜兴市区旧南门外上城新村。从那时到现在,宜兴建城已有2027年的历史。西汉政权建立后,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有功,汉高祖十二年(前202年),尹灵常受封为“阳羡定侯”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