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人与环境

作者:陈亮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5.1(3.8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与环境 版权信息

人与环境 本书特色

《人与环境》:马中:在物欲至上,无视自然价值的当今社会,(《人与环境》)不啻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一部环境哲学力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士福龄认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类生存繁衍。作者勇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国防大学教授丁士峰认为,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作者紧紧抓住了当代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分析,揭示出环境伦理和环境公正的基本思想,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本体之思”中通过剖析人与自然的六重性,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在“价值之维”的分析中通过对环境正义的深入论述,深化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在“思维之变”分析中,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观的转变两个角度将对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冯秋婷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升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人与环境》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树发认为,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入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很有探索性,也极具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认为,《人与环境》的突出特点是,不是就环境问题而论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这个问题放在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大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理解,并突出了“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角地位和能动作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志华认为,《人与环境》理论联系实际,从物质、人口、精神三种生产活动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机理作了深度的分析,见解新颖,语言生动,可读性、针对性、现实性、价值性很强。谁不愿看到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美丽绽放的鲜花,谁不愿看到自己的后代健康成长,谁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行动吧,你和我!尽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与环境 目录

引言:环境问题,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0.1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0.1.1 环境问题的产生0.1.2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0.1.3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0.2 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0.2.1 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0.2.2 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0.2.3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0.2.4 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0.2.5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1.1 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1.1.1 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1.1.2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1.1.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1.1.4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1.2 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1.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1.2.2 工具理性的科技观1.2.3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1.2.4 消费主义的生活观1.2.5 物质主义的发展观1.2.6 知识论的思维方式1.3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1.3.1 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1.3.2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1.3.3 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2.1 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2.1.1 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2.1.2 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2.2 “人”的革命性变革2.2.1 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2.2.2 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2.2.3 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2.3 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2.3.1 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2.3.2 关于人的生理和谐2.3.3 关于人的心理和谐2.3.4 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2.4.1 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2.4.2 人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2.4.3 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性2.4.4 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2.4.5 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2.4.6 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2.5 人与人关系的四重性2.5.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性2.5.2 以宗教和文化为纽带的区域民族性2.5.3 以资产利益为纽带的阶级性2.5.4 以社会生产分工为纽带的相互依存性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3.1 环境伦理的争论与反思3.1.1 人类中心主义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3.1.3 西方绿党的局限性3.1.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3.2 环境正义3.2.1 环境正义的内涵3.2.2 代内环境正义问题3.2.3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3.2.4 富人与穷人环境权益的博弈3.3 以人为本:环境伦理与环境公正的理论变革3.3.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3.3.2 以人为本在环境伦理中的体现3.3 -3以人为本在环境正义中的体现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4.1 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生态哲学4.1.1 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4.1.2 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4.1.3 从对立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4.1.4 从个体本位思维向类本位思维的转变4.2 发展观的变革4.2.1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4.2.2 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4.3 消费观的变革4.3.1 消费观的历史演变4.3.2 消费观的革命性变革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环境保护理论的探索与发展5.1.1 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论5.1.2 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5.1.3 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5.2 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保护理论5.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5.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2.3 建设生态文明5.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3.1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关系5.3.2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政治关系5.3.3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关系
展开全部

人与环境 节选

《人与环境》采取理论综述、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探求环境保护的理论,并紧密结合中国环保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和改进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哲学意义上,没有脱离人存在的环境,没有不在环境中存在的人。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通过对象性活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环境。人的对象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其中,消极的方面引发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当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当前,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呈现出严重性、复杂性、全球性和全人类性的特点,已经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对包括每一个个体在内的人类生存危机,是人的危机。因此,环境和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

人与环境 相关资料

环境问题并没因人们对其探索的历史久远而得以在理论上澄明。理论探索的困难并不是人们热爱与追求智慧的挡路石,而是人们继续前行的激励石。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激起人们无限的兴趣,全球有识之士大都对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进行深刻思考和苦苦求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自强、自信、自立来源于民族文化。胡抗美认为,“西方人心中有个上帝,中国人修炼道德。上帝只有一个,道德是一个系统。崇拜一个上帝,思维有它的局限性;而道德这个系统,由儒家构建以来,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因此,西方人对线的精神无法理解得十分透彻,他们关注的是色彩。”①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阐明了宇宙和万物的由来。阴阳概念是贯穿《周易》全书的主线,《易传》把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沃万物”的最高哲学范畴,阐述了阴阳和合是万物的成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此,阴阳相推,往来曲伸,在交融变化之中,万物于是而生,四时于是而成。弗里乔夫·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认为《易经》中的阴阳两极是构成宇宙律动的基础。阴阳两极的变化、脉动、振荡是一切自然现象的体现,自然秩序就是阴阳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阴阳两极也限定了变化的周期和临界点。是谓阳极而阴,阴极而阳。 后记 仰望苍穹,群星灿烂,浩瀚宇宙,神游万里。万物生长,众生平等,相互依存,一切有情。春夏秋冬,物换星移,生命短暂,意义何在?掩卷沉思,格物穷理,疑惑接踵,心中难解。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处?!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是大自然的偏爱,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但人又不能脱离自然的本性,可以说,人是神性和兽性、理性和非理性统一的有机体。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到破坏自然,到导致自然报复,这是为什么?人类自诞生以来,综观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从未停止过战争和杀戮,这又是为什么?人是群居性灵长类动物,人性是复杂的,是多变的,又是可塑的,既有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共谋生存发展,又有争名夺利,相互斗争,甚至损人利己、违法犯罪去获取其根本没有需要的东西,这又是为了什么?

人与环境 作者简介

陈亮,字潼中,1968年11月生于江苏沭阳。长在新沂河畔乡村。1991年7月毕业于湛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MBA硕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较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组织人事工作以及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工作等。1994年作为中国渔业观察员赴美国海岸警卫队参加太平洋公海渔业执法,1999年参加中国-瑞士合作培训项目第一期师资班赴瑞士,英国、法国学习,2000年参加中国高级管理人员研究班赴美国GE公司培训。曾发表《唯物史观: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环保干部人事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践行科学发展观》等文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