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方力钧作品图录
-
>
《藏书报》2021合订本
-
>
中外性文物大观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丛书·探索人类解放的新路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
>
襄阳府志(九品)
-
>
奇思妙想创意玩具书(精装4册)
-
>
大慈恩寺
生药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736411
- 条形码:9787506736411 ; 978-7-5067-3641-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药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与各论两篇,总论概述生药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起源与发展,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生药的炮制及其对生药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生药的鉴定,生药及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我国的生药资源、生产及开发利用;各论共收载常用生药233种(类),重点生药75种
生药学 节选
nbsp; 言
1993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鉴于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一直没有进行
全国性的教材建设,根据国家教委(1991)25号文的要求负责组织、规划高等药学专科
教材的编审出版工作。在国家教委的指导下,在对全国高等药学专科教育情况调查的基
础上,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于1993年底正式成立,并立即制订了
“八五”教材编审出版规划。1995年,经100多位专家组、编写组教师和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建国以来**套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终于
面世了。其后,又根据高等药学专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医药行业生产、流通、服务、
管理**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立即组织编审、出版了相关的配套教材(实验
指导、习题集),以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该套规划教材是国家教委“八五”教材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当时高等药学专科
教育的现实情况考虑,统筹规划、全面组织教材建设活动,为优化教材编审队伍,确保
教材质量,规范教材规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这套规划教材受到
了药学专科教育的大多数院校的追崇及广大师生的喜爱,其使用情况一直作为全国高等
药学专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可见这套教材的影响之大。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变化也较大,
加之教学大纲的不断调整,这套教材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亟需进行修订。但
是,因为原主管部门已不再管理我国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加之一些高等药学专科学校已
经合并到其他院校,原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已不能履行修订计划。
因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编辑委员会接管了这项工作,组成了新的普通高等
专科教育药学类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了这套规划教材的修订,希望修订后的这套规划
教材能够适应当前高等药学专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修订过程中,考虑到高等专科教育
中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力求使这套教材能具有通用性,
以适应不同办学形式的教学要求。学术是有继承性的,虽然**版的一些作者已经退休
或因为其他原因离开了药学高等专科教育岗位,不能继续参加这套教材的修订工作,但
是他们对这套教材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在此,我们谨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套规划教材修订出版后,竭诚欢迎使用本教材的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
们进行教材评优工作,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以后修订时改正。
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
药学类规划教材建设委员会
2003年12月
再版前言
1996年,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建设委
员会组织编写的《生药学》(罗集鹏主编)出版及使用已逾九年,得到了广泛
的好评。近十年来,我国生药学科及中药现代化事业均有了长足进步,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药学科各个领域,生
药的鉴别与品质评价方法均有了较大发展,生药的安全性评价亦已引起广泛
的关注。为此,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建设委员会再次组织了本
套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生药学》仍由罗集鹏教授任主编,重新组织了编
写班子。
本版教材是以原《生药学》为蓝本,根据原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收集到的
意见及生药学科的*新进展,对原《生药学》作了一定的增删与修改,基本
上保留了上版教材的特色。本教材仍分总论与各论两篇。总论共分七章,概
述生药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起源与发展,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
生药的炮制及其对生药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生药的鉴定,生药及中药制
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我国的生药资源、生产及开发利用。各论下分十二章,
共收载常用生药233种(类),其中植物药198种,动物药23种,矿物药12
种,另有少数种类收载在有关生药的[附注]或[附]项内;植物药按生药
的药用部分分类。每类生药均先概述其定义、性状与显微鉴别要点及其他鉴
别方法;各别生药记述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化学成分、性状、显
微特征、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及附等项。重点生药
75种(冠以*号),通常较全面叙述上述各项内容并附有生药外形、显微特征
及色谱或光谱图;一般生药仅简要叙述其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
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效等项。
本教材在内容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生药学的*新成果,同时亦注重
生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充分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原则。在总论中增加了“DNA分子标记鉴别”、“色谱指纹图谱鉴别”、“中药
材的规范化种植”、“生药的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内容,“生药及中药制剂质量
标准的制订”单列一章予以叙述。全书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生药质量”这根
主线进行编排和叙述,仍将“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专列一章加
以论述,在重点生药的[化学成分]、[采收加工]、[贮藏]等项叙述时亦尽
可能反映影响生药有效成分及品质的各种因素,并在[含量测定]项下阐述
测定的依据及方法的原理,这是国内外《生药学》教科书中所未见有的。[含
量测定]项下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生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理化
性质及其结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包括不同的提取、纯化
和分离方法,并扼要介绍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开拓思路,也便于自学。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绝大多数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均采用
HPLC方法。但作为教科书,不宜机械地选用*新的、单一的方法;否则,不
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并有可能误导学生思路,也不符合“系统性、实用性”
原则及中医的“整体观”理论。事实上,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往往更能有效
地控制生药的质量与药效。因此,本书仍然选用各版《中国药典》及文献记
载的较为可靠的各种方法,并加以说明;或同时收载对质量控制更为合理的
两种方法。关于生药粉末及各种色谱方法使用的吸附剂或担体的粒度,本书
未予统一,可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凡例之有关规定。本书引用的
文献资料除正文后所附主要参考文献外,还参考了与生药学有关的国内外主
要期刊,引用年限一般截至2004年底,部分常用期刊引用至2005年。书中部
分内容是主编罗集鹏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
本书编写的分工如下:广东药学院罗集鹏教授负责总论各章,广东药学
院陈幼竹负责根与根茎类生药,哈尔滨医科大学魏东华负责茎木类与皮类生
药,泰山医学院周红英负责叶类与全草类生药,桂林医学院陈旭负责花类、
果实与种子类生药,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魏学军负责藻菌地衣类、其
他类与矿物类生药,广东药学院房志坚负责动物类生药。初稿完成后,由罗
集鹏教授*后审核、修改、统稿。
本教材在使用时,各院校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当地药材生产和使用等
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讲授。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编者所在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张岗协编附录之索引及部分结构式编改,谨此一并致以深
切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教材难免存在缺点和差误,敬请各方面人士多加
指出;并希望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时改进。
罗集鹏
2006年12月
第六章 中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
**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总结的丰寓经验,并提升为
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
献。直至今天,仍是中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并为我国老幼妇男所乐用。中药
绝大多数取自植物,少数为动物和矿物。它们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后者是分子结构清楚
的单一化合物;而来源于植物(或动物)的中药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初生代谢产物和次生
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常常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仅从现有认识水平,一种中药
至少含有数个至数十个化合物,多的达百余个。例如,人参含人参皂苷就有30多个,从
大黄中已分离鉴定出100多个化合物。一种中药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就如此复杂;更不要
说,由几味乃至十余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与复方中药制剂了。中药的另一个特点是“君臣
佐使”配伍应用。因此,中药的临床疗效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药材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品种混
乱现象极其普遍。中药的质量还受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及贮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远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影响中药质量的各种因素及中药鉴定的重要性。《神农本草
经》序录中载“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
法”。至唐《新修本草》就开创了图文鉴定的方法。这种通过人的感官去观察判断中药的
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与气味的宏观鉴别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
年代。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欧州就已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生药的内部组织构造用于生
药的鉴别。但在我国,中药的显微鉴别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法定方法用于中药
材及中药粉末制成的中成药的鉴别,《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733种中药材,其中
有267种采用显微鉴别,267种有理化鉴别,仅23种规定了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含量
测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分析技术迅猛发展,分析仪器日新月异,并被逐步应用
于中药鉴定和品质评价。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共收载中药材和成方制剂992种,
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的有602种,规定含量测定的有308种。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不断进
步和完善,对保证中药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10年来,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如
TLCS、HPTLC、HPLC、HPCE、GC—MS、HLPC—MS、NMR、X一射线衍射谱等)及生
物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于中药真伪鉴定和品质评价的研究如火如荼,发表的研究
论文数以千计;并将化学计量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分析数据的处理与结果的评价,
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减少了人为的主观误差,均取得了重大
进展。
中药成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要方》,中成药的应用已有1700
年历史。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中成药的内在质量主要依靠原料药材
的道地性和制作过程的经验性,一直缺乏科学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去保证成品的内在质量,
所谓“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直至《中国药典》1977年版,显微鉴别法才开始应用于
由药材(饮片)粉末制成的丸剂、散剂及片剂的鉴定。《中国药典》1985年版以后,各
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被逐步应用于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和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1995年版,共收载成方制剂398种,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的有267种,
有的品种多至5个原料药材采用此法鉴别;采用显微鉴别法的仍有226种,气相色谱法的
有7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的各1种,有的品种还采用薄层色谱法或分光光度法作
毒性成分或有效成分的限量检查。该版药典收载含量测定的品种有46个,其中化学定量
分析法有14种,分光光度法17种,薄层扫描法10种,高效液相色谱法3种,薄层色谱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生物效价测定法各1种。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共收
载中药材及中成药992种,新增76种,修订248种,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更为普遍。在
收载的459种中成药与中药制剂中,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的已增加至338种,采用显微
鉴别法的仍有236种,气相色谱法的有5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有1种;收载含量测定的
品种已有129个,其中化学定量分析法有13个,重量分析法的7个,分光光度法25个,
薄层扫描法32个,高效液相色谱法49个,有的品种同时规定了二味药的有效成分含量
测定,如注射用双黄连。《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共收载成方制剂与单味制剂
564种,采用TLC法鉴定的达502种,有的品种多达6项;采用HPLC法含量测定的达
305种;采用GC法测定含量的19种;采用TLCS法的32种。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控制
方法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质量标准正在不断完善,对保证中成药的有效与质量稳定起
到重要作用。
直至今天,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模式都是参照化学药物的,即测定其中一个或
几个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含量用来控制药物的质量。如前所述,中药所含有的化学物质
非常复杂,一种中药至少含有数个至数十个化合物,多的达百余个。更不要说,由几味乃
至十余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与复方中药制剂了。中药的另一个特点是“君臣佐使”配伍应
刚,中药的临床疗效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测定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含量
很难保旺中药的疗效及产品的质量;也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理论。虽然我国药学工作者经
过半个多吐纪的努力,特别是“七五”和“八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
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的完成,对200多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一
些常用中药所含化学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中药的化学成分至今仍了解不多,更
不用说是有效成分f。除了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药发挥疗效
的物质绝大多数是水溶性成分,这给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带来困难。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清楚,给质量标准的制订带来极大困难。《中国药典》2000年版共
收载中药材534种,有含量测定规定的只有130种;收载中药制剂459种,有含量测定的
仅129种。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滞后,严重地影响到中药的质量与疗效;也影响到中
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H前,中药材及其制剂仍然普遍存在着“三不”问题亟待解决,即发挥治疗作用的
化学物质和药理作用不清楚、质量和疗效不稳定、产品质量不可控。它不仅严重地影响到
小药的质*与疗效:也影响到中药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中药质量的不稳定还受品种、
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对中药材种植业实施GAP,就是为
了从中药质量的源头把好质量关,才能保证中药质量和疗效的稳定。在大多数中药的化学
成分与有效成分仍不清楚的今天,如何保证中药质量和疗效的稳定?如何去控制其质量
呢?德国和法国联合开发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5l的质量控制模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
经过深入系统研究发现,银杏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总黄酮苷类和萜类内酯;提取物所含各
种成分,包括黄酮醇苷、萜类内酯、原花青素类、少量有机酸和儿茶素,是作为一个整体
发挥治疗作用的,这些成分之间起着互补或协用作用;任何一类活性成分的作用均不能代
表提取物的整体疗效。因此,标准银杏叶提取物的*终产品质量控制指标规定为:用
HPLC测定的总黄酮醇苷24%(±10%)、总萜类内酯6%(±10%)、致敏成分银杏
酸<5×10 ,同时建立了用于内控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从银杏叶的规范种植、采收、
干燥到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以及作为制剂原料的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均有质量控制项目和指
标,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目前,印度、英国、德国及WHO在植物药质量评价中
均提出:为了确证植物药制剂产品批间质量一致,对有效成分未明的草药应提供色谱指纹
图谱。美国FDA在受理草药保健品时也接受色谱指纹图谱资料。WHO草药评价指南
(1996)中指出,如果草药制剂的活性成分不能鉴别,可以通过色谱指纹图谱证明产品质
量的一致。虽然色谱指纹图谱不能取代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但是它提供的有关质量的信息
却比单一成分的含量要丰富和有用得的多,《中国药典》1990年版开始对中药薄层色谱鉴
别设置了标准药材对照,以其完整的色谱图像与供试品色谱比较,已经显示出较单一化学
对照品的鉴别要有效得多。因此,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颁发了《中药注射剂
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2001年在广州召开了“国际色谱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
量学术研讨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论证了应用色谱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量的可行性,并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可以预见,中药质量标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中药质量和疗效的安
全、有效、均一、可控已经为期不远了。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与特性
1.药品标准的定义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
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药品标准的要求
(1)制定药品标准,必须坚持质量**,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的原则,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充分体现生产企业的生产水平和
技术水平。由于中药本身的特点,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数不清楚,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众多;因此,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尤其是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必须体现中医中药特色,科
学性强,技术先进而又不脱离生产实际,达到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均一的
目的。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6.3¥21.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1¥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5.5¥26.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20.2¥45.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
中图网经典初版本封面-“老人与海”冰箱贴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