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作者:卜正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4-01
开本: 16 页数: 391 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5.3(7.9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4049506
  • 条形码:9787214049506 ; 978-7-214-04950-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本书特色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充分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山寺志,以丰富翔实的一手材料和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时代(他宽泛地称之为“晚明”)佛教和士绅社会形成的关系。他首先探索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很大的篇幅集中于阳明心学一系),旅游发展和佛教圣地的关系,以及慈善性捐赠的机制和动机;然后,对三个在地域上和经济上都十分不同的县分别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捐赠寺院的模式及其社会后果。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内容简介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本书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目录

译者的话中文版序言序言导论寺院捐赠和士绅:问题一、士绅研究史学二、佛教与士绅三、士绅社会和公共领域四、佛教寺院的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篇 佛教的文化**章 张岱的激情生涯第二章 函盖相合,冰炭不容:融通佛教一、佛教与理学的关系二、理学家的吸纳三、理学家的回应四、融通第三章 一杯新茗听经时:士绅文化中的佛教98一、评估佛教在士绅社会中的出现二、佛教的修持和礼仪三、居士会社的组织四、旅游观光与文化追求五、士绅利用寺院空间六、士绅变成僧侣第二篇 寺院的捐赠第四章 鼎湖山的捐赠者第五章 士绅怎样捐赠寺院一、钱财的捐赠二、土地的捐让三、士绅对寺院事务的监督四、文学的赞辅五、捐赠的历时性趋势第六章 士绅为何捐赠寺院一、从性别看捐赠二、从宗亲关系看捐赠三、宗教性的吸引力四、社会性的吸引力五、文化性的吸引力六、社会的网络七、宣扬士绅的身份八、与商人的慈善捐赠的对比第三篇 捐赠的地方个案研究第七章 小县里士绅的捐赠:山东诸城县一、诸城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二、诸城士绅三、诸城的宗教机构四、诸城的寺院捐赠第八章 大县里士绅的捐赠:浙江鄞县(宁波)一、鄞县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二、鄞县的宗教机构三、鄞县的大寺院四、鄞县士绅五、佛教和鄞县士绅六、鄞县的寺院捐赠第九章 捐赠与知县:湖北当阳县一、佛教捐赠与国家二、当阳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三、当阳的宗教机构四、佛教和当阳士绅五、玉泉寺的捐赠六、士绅捐赠与知县结论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一、晚明隐世的理想二、佛教和晚明士绅三、晚明与晚宋四、晚明与晚清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展开全部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节选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讲述了: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相关资料

二、理学家的吸纳16世纪王阳明心学的优势支配地位鼓舞了后起理学思想家继续吸收佛教的思想成分到他们的哲学中去,以至于几乎泯灭了儒佛两家思想学说的界限。这种态势持续到在16和世纪之交突然爆发的大改变又把佛教逐回到一个孤立的领域为止。融摄佛教的过程开始于王畿(龙溪),他是16世纪中叶王阳明的第一代弟子。王畿依照佛教的空的概念发展了乃师的良知说,这是由于他以佛教的形式提出善和恶并不以自然秩序的理而只是以心的辨别力而存在。一当王畿确立了心的第一性,儒佛之间共同的基础就完全打开了朱熹设在它们之间的堤防。正如16世纪的有关作者记载的,从禅道佛法中吸收思想成分进入儒学主流的热情在士绅文化的中心江南是很强劲的。但是即使在江南文化影响之外的乡村地区也能感觉到这种趋向。16世纪50年代,北直隶南宫的方志编纂者写到,“今制列之官属,俾自治其徒于例,得书佛老,虽专尚其业,犹知尊孔氏。近世逢掖之儒,往往托慕于二氏,且援其空寂以自高”。并非人人都如此热衷。记载这种观察的编纂者以一种悲哀的腔调结束这段话:“可慨也夫!”这位编纂者道出的苦恼与16世纪其他编志者的评论是相符合的,他们一般都坚定地拘囿在程朱的模式里。但即使如此,也是迟早会变化的。18世纪《四库全书》的编修者在谈到学者们通过公共的讲学开始广为传播禅宗的思想学说时,追溯支持禅宗的决定性的变化发生在隆庆时代(1567-1572)。在紧跟其后的万历时代(1573-1620)的前半叶,这种趋向几乎是普遍性的。这时在佛儒之间弥补裂痕的人中最富雄辩的倡导者有三位,如果计死亡日期而不计出生日期的话,他们属于同一代人:他们是李贽(卒于1602)、屠隆(卒于1605)和袁宏道(卒于1610)。本章和第六章 都广泛地引用了这几位人物的作品。这三位人物当中,朝廷的编修最明显地把李贽和佛教思想的散播联系起来,他是在泰州学派(后来黄宗羲提到阳明弟子中这个在思想上最有抱负的学派)中属于第二代王学门徒。李贽在16世纪70年代末在云南边疆地区担任知府之时就开始研究佛教。他在佛教中发现,人心的力量会穿透现象世界的不实在,这使他进一步发现他对儒家传统中严重的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真理不满意的焦点所在。在16世纪80年代,他用佛教思想挑战儒家传统,结果在思想上否弃朱熹理学中反佛主义的桎梏。在他的个人生活中,这种否弃采取大胆的形式——他削光了头发,穿上了袈裟,并且从1588年开始寄居在一所佛寺。尽管有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但李贽终究没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先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自1986年任教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并于1997~1999年期间任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12本有关亚洲研究著作的作者或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的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以及当代人权问题等。其专著《纵乐的困惑:明代中国的商业和文化》(1998)曾被亚洲研究会(the Association 0f Asian Studies)评为l999年之前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著作而获得列文森奖(Levenson Prize)。该书中文译本已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03年出版。近期编著的有《中国和历史上的资本主义:中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9),《1849—1952年的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2000)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