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温故:十

作者:刘瑞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所属丛书: 《温故》辑刊
开本: 23cm 页数: 157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3(5.5折) 定价  ¥1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温故:十 版权信息

温故:十 本书特色

本书看点:
名家说:

沈昌文(著名出版人)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现在来温故,会有特别的意义。

雷颐(学者) 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秦风(图片收藏家) 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谢泳(学者):《温故》要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刘方炜(作家):《温故》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阿班:《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张昌华:毛彦文其人其事;潘静超: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蔡登山: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遣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陶恒生: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高增德:叩门访师记;周有光:从小学到大学;汪成法: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刘陶:顾颉刚致刘敦愿书简四封;徐宗懋:西洋版画与北京城。

温故: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昌华《毛彦文其人其事》、陶恒生《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高增德《叩门访师记》、刘陶《顾颉刚致刘敦愿书简四封》等文章。

温故:十 目录

特稿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
人物
 毛彦文其人其事
 宁折不弯一老人——追忆钱孙卿先生 
 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
口述
 叩门访师记
 从小学到大学
回眸
 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遗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
记忆
 1937:寄寓北平
故事
 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
聚焦
 “三十年代”问题——从《顾准自述》看“两个口号”的论争
片语
 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
文本
 一份延安时期的“特嫌”档案
 顾颉刚致刘敦愿书信四封
影像
 西洋版画与北京城
来函选登
 杨向群来函
 王岩来函
 王任来函
展开全部

温故:十 节选

中有“铁”
    ——从集外遗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
    同为五四时代的温源宁在评价周作人时,说他有“铁与温雅”。其中“温雅”
的部分是大众所熟知的周作人形象,至于“铁”的部分,恐非如温源宁观察入微
而实际有接触的人所能了解的。温源宁文中说:“周先生还有另外一面,我们切
莫忘记。他大有铁似的毅力。他那紧闭的嘴唇,加上浓密的胡子,便是坚决之貌。
他洁身自好,任何纠葛,他都不愿插足,然而,一旦插足,那个拦阻他的人就倒
霉了!他打击敌手,又快又稳,再加上又准又狠,打一下子就满够了。”也就
是说一向给人感觉“平和冲淡”的周作人,有时却有着“深刻泼辣”的一面,这
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的:“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
掐臂见血的痛感。”也就是说,他一旦愤怒起来,会“抓到事件的核心,仿佛把
指甲狠狠的掐进肉里去的”。这显示出他和鲁迅一样都有浙东地方性格中的“硬
气”,只是它被“刻意”地掩盖起来罢了。
    周作人二三十年代的抒情散文,为人所乐道,有所谓的“启明体”,与“鲁
迅风”是截然不同的。“闲适小品”成了周作人的注册商标。人们似乎忽略了他
杂文的成就,也很难想象他也有“浮躁凌厉”的一面。但还是有极少数的研究者,
如李景彬就注意到:“周作人在五四以后所发表的议论性散文,无论在数量上,或
者概括现实生活的广度上,都略胜乃兄一筹。周作人本时期以‘人事的评论’为
主的散文创作,以内容之丰富和政治色彩的浓烈论,均为鲁迅所不及。”
    但没过多久,周作人历经了思想的大转变。郁达夫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中说:“周作人头脑比鲁迅冷静,行动比鲁迅夷犹,遭了‘三·
一八’的打击以后,他知道空喊革命,多负牺牲,是无益的,所以就走进了十字
街头的塔,在那里放散红绿的灯光,悠闲地,但也不息地负起了他的使命;他以
为思想的改革,基本的工作当然还是要做的,红的绿的灯光的放送,便是给路人
的指示;可是到了夜半清闲,行人稀少的当儿,自己赏玩赏玩这灯光的色彩,玄
想玄想那天上的星辰,装聋做哑,喝一口苦茶以润润喉舌,倒也是于世无损,于
己有益的玩意儿。这一种态度,废名说他有点像渊明。可是‘陶潜诗喜说荆轲’,
他在东篱下采菊的时候,当然也忘不了社会的大事,‘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的气概,还可以在他的作反语用的平淡中想见得到。”
    周作人曾经一度以反封建的战士形象出现于新文坛,如今他却从“风口”踅
回“苦雨斋”,他在“自己的园地”里作着《雨天的书》、《苦茶随笔》,他要塑造
“平和冲淡”的形象,于是他不愿把那些尖锐批评社会人事的所谓“杂文”,编入
文集里。也因此人们淡忘,甚至是根本不知道周作人有过“凌厉骁勇”的一面,
而这些集外遗文,在整个周作人早年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又相当大,一般研究者
甚至错误地低估了它的分量,如此一来,对周作人早期思想及创作样貌有了误
读,他们径直地认为周作人的消沉与退隐是一贯的,而忽略了其间的挣扎与转
折,也落入了周作人自己设下“理智冷静”形象的原意。
    据统计周作人自1918年至1930年间,他自编文集未收的就有四百余篇,而
这些散见于《晨报》、《晨报·副刊》、《语丝》、《京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
等的文章,更能看出周作人早期思想及文学道路的发展与转变。当然在这些文章
中,大部分是颇为“辛辣”的“骂人”文章,他当年也曾计划将其中的二百篇左
右的文章,结为一集,名为《真谈虎集3》(案:周作人在1928年出版过《谈虎集》
上、下册,收杂文一百三十二篇),甚至连目录也拟好了,但*后因为“绅士气……
到底还是颇深,觉得这样做,未免太自轻贱,所以决意模仿孔仲尼笔削的故事,
而曾经广告过的《真谈虎集》于是也成为有目无书了”。而这些集外遗文,长期
的不见于周作人的文集中,从他生前到他死后,直到1984年出版家也是研究者
钟叔河,花了十年的工夫,在1998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十卷本的《周作人
文类编》,方才收了进去。当然钟叔河还搜集在1930年以后的集外遗文及未刊稿,
   总计达一千三百余篇,此均未见于周作人自编文集二十八种之内的,钟氏的辑佚
  工作,不啻为后来的研究者多开了重新认识周作人的另一扇门,其功可谓伟矣。
    对于1918年至1930年间的集外遗文,有研究者将其内容归类为几大项:(一)
  语文问题的讨论;(二)对传统思想的攻击;(三)对时局与社会事件的讨论;(四)
  关于清室、帝制、奴性等问题的评论;(五)围绕女师大事件的论争;(六)与现
  代评论社的笔战;(七)对“五卅惨案”的讨论;(八)对“三·一八惨案”的讨
  论;(九)对北洋军阀的批评;(十)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等。涉及的范围不可谓
  不广。本文仅就周作人与陈西滢(陈源)之争(也就是女师大及《(现代评论)》之
  争),来回看周作人“温雅中有‘铁”’的一面,尤其是在众人都知道鲁迅“骂”
  陈西滢之事,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周作人的“骂”陈西滢,并不亚于其兄,尤其
  是周作人“骂”人的技巧,更高出于鲁迅,讽刺辛辣,独帜一格。
    我们知道“女师大风潮”起因于校长杨荫榆的治校无方及刚愎自用的家长式
  作风。据当时身为女师大学生的许广平说:“她整天的披起钟氏斗篷,从大清早
  出门四处奔走,不知干出什么事体以外,回到学校,不是干涉一下子今天用几多
  煤,明天撤换什么教员,一屁股往卧室一躺,自然有一大群丫头、寡妇,名为什
  么校中职员的,实则女仆之不如,然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有时连食带闹,终
  宵达旦,一到和各主任教员周旋,和学生接谈,都是言语支离,问东答西,不得
  要领的胡涂虫,学生迫得没法,由各班推举代表去见她,要求她自行辞职。……”
    1925年2月28日,《周作人日记》云:“女师旧生田、罗二女生来讲,为女
  师大事也。”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她们(指:来访的两位学生)
  说是中立派,来为学校求解决,只要换掉校长,风潮便自平息。那时是马夷初以
  教育部次长代理部务,我当晚就打电话到马次长的家里转达此意;马次长说这事
  好办,校长可以撤换,但学生不能指定后任为谁,如一定要易培基,便难以办到。
  这事我不知底细,不能负责回答,就拖延了下来,到了四月内阁改组,由章行严
  出长教育,于是局势改变,是‘正人君子’的世界了。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这套丛书很不错,内容丰富

    这套丛书很不错,内容丰富

    2017/8/24 23:10:03
    读者:ni6***(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