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仪象法要译注

包邮 新仪象法要译注

作者:苏颂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13.5(7.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3.5(7.5折)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新仪象法要译注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546534
  • 条形码:9787532546534 ; 978-7-5325-4653-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仪象法要译注 节选


    《新仪象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我国宋代大科学家苏颂
(1020—1101)为其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而编写的仪器构造及使用
说明书。全书共三卷,书首列有“进状”一篇,上卷自“浑仪”至“水趺”
共十七图,中卷自“浑象”至“冬至晓中星图”共十八图,下卷自“仪象
台”至“浑仪圭表”共二十五图。图后各有说明。此书曾收入《四库全
书》。它文字虽不多,却是我国十一世纪前天文学伟大成就的巡礼,是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技术的展览,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在静力学、动力
学、光学、数学、机械制造学和自动控制等许多领域的辉煌成果。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早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天文学所
取得的许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曾长期处于
领先的地位。例如,它建立了一种有天极的赤道坐标系;提出了一种
早期的无限宇宙概念;发展了数值化天文学和星表;持续长时间正确
记录了星体观测现象;特别是相应研制了一批水平甚高的天文仪器,
它使得“中国天文学在整个科学史上所占的位置,应该比科学史家通
常所给与它的重要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卷)
    天文仪器的使用,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代代相传,并由官方天
文人员严加监护保密。宋代苏颂所主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于宋元
祐元年(1086)开始设计,建成于元j;占三年(1088)。他所撰写的《新
仪象法要》(1093—1096),作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介绍了十
一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技术科学的伟大成就与反映当时技术科学的惊
人发展水平,是我国现有*早、*详细的天文仪器专著,特别珍贵的
是书中附有丰富的附件及零件图,使后人可以据此对水运仪象台本
身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水运仪象台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研制工作的*高成就
    水运仪象台的定名,有过一番曲折。苏颂本来就称其新制的天文
仪器为“水运仪象台”,但当时一些官员根据“五德终始”的学说,认为
 宋朝是“以火德王”的,水能克火,因而断言此名对于国家不利,主张改
名,差点引起政治风波,*后“水运”两字只得取消,而名“新仪象”,后
人才又核定恢复使用原来这个名字。这台天文仪器,把浑仪、浑象和报
时装置组合为一体,并以水力驱动,通过多级齿轮传动系统,使各机构
运转,并保持与天体运动步调一致,因此加上“水运”二字是必要的。
    古代有些天文学家对浑仪、浑象、报时机构和水运系统,曾将他
们单独制造使用或部分组合使用,但都未将这样多的功能和机构组
合成为一个整机;虽也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只留下简略的记
述,而没有具体的图纸和实物。
    苏颂是从事于将多种仪象组合于一台仪器中的实践者。他认真
地吸收各家之长,加以创新和综合,在报时装置上汲取了北宋初年天
文学家张思训的太平浑仪的结构并作了改进;水运推动系统采用了
汉代张衡的“漏之转之”原理,以及以后各个朝代水运纬天的“注水激
轮”装置;在机械结构上,又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简车、桔槔、凸轮
和天平杠杆等机械原理,遂将观测、演示和报时装置集中起来,组成
了一个自动化的天文台。
    首先,水运仪象台的天衡系统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由漏壶恒压头、恒流量和恒流速的水力推动的有30个水斗和勾
状铁拨子的“枢轮”,经过“天衡”系统的控制减速,呈恒转速输出。
这种“天衡”系统对“枢轮”的控制,与现代钟表的部件“锚状擒纵器”
作用原理基本相同。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深入研究之
后,改变了他过去的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借此机会
声明,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配……完全是十四世纪早期欧洲的发
明’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用轴叶擒纵器重力传动机械时钟是14世纪
在欧洲发明的。可是,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擒纵
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其次,水运仪象台的传动系统是现代天文台跟踪机械——转仪
钟的雏型。
    水运仪象台的观测浑仪,其“天运环”是由恒转速的“枢轮”经过
齿轮系统的换向和变速驱动的,转速有一套调节系统,可使浑仪的四
 游仪窥管随天体运转。这与现代转仪钟控制的天体望远镜随天体转
动一样。
    再次,水运仪象台的活动屋板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祖先。
    苏颂水运仪象台顶端有九块活动屋板,可防雨雪淋蚀,又可根据
需要自由打开进行观测,这种活动屋顶目前各国天文台已普遍采用,
而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早可自由启闭屋顶的天文台观测室。
    苏颂创造了古代天文仪器的*高成就,同时代的浑仪没有他的浑
仪先进,金人攻下汴京,曾将苏颂的浑仪掠走,但到建炎元年(1127)浑
仪运回中都后,时人竟然不会安装。南宋定都临安,也想再造浑仪,把
苏颂的学生袁惟几和苏颂子孙找到杭州,但他们也无法掌握苏颂浑仪
的繁难结构和高超技术,而不能复制。再后来由于铸钢技术的发展及
看法的改变,再也没有看到有关复原水运仪象台的记载。
    二、《新仪象法要》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新仪象法要》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科技著作。这部不足
三万字的著作,记下了中华民族古代的许多光辉成果,其中有世界上
*早的机械钟表的锚状擒纵器;它记录的游仪窥管随天体运动,是现
代天文台的跟踪机械——转仪钟的雏型;它记录的水运仪象台观测
室活动屋板,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祖先。此外,此书还为我们留下天
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五十多幅,绘制机械零件一
百五十多种,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早、*完整的机械图
纸。正是由于这些图纸保存至今,现代学者才得以进行研究,王振
铎、李约瑟才分别复原出水运仪象台。《新仪象法要》中的“苏颂星
图”也是一项重要的天文学成就,它是存于国内的*早的全天星图。
    苏颂在《法要》中绘制的大量图样中,包含水运仪象台全部设计图
共四十七幅,各图均绘制精细,线条均匀,清钱曾《读书敏求记》评论说:
“图样界划,不爽毫发。”这些设计图中,包括了总装图、部件装配图和图
样说明,确定了零件的结构、相对位置、连接方式、传动路线和装配关
系,体现出水运仪象台的总体设计思想。还绘有直接指导零件制作和
检验的零件图,因此它是水运仪象台施工制造的重要技术文件。
    在设计图的画法上,有些比较简单的零部件,苏颂采用正视图,依
 据物体的形状绘成单面图,如“天常单环”等。另有不少图是采用轴侧
图的画法,如“浑仪”“天池”等等。其图样系统与画法关系见图一。
    从图样系统可以看出,《法要》的设计图样已接近现代假想拆除
部件、零件的表云方法,也接近现代机械设计与施工的要求。有些零
件图为了节约幅面,直接绘在装配图上,如“天毂图”等。
    作者在图样兑明中,不仅清楚地注明了零件尺寸。还清楚地注
明了装配方法。总装图和零部件图上还注明了部件的名称,其中有
的零部件又有专门的零件图。依照旧例,所有的图样上都没有直接
注明尺寸,而是写于文字说明中,这可以作为制作时的尺寸依据,并
且无损于图形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因为书中的各尺寸名称已有
特定的概念,通常使用的有直径、长、宽(阔)、高、厚等等。
    图线方面,《法要》和宋代其它科技著作中的图样一样,一般采用
一种线型——实线,且绘制线条规整,采用单线勾勒,依靠界尺作线,
足以表现物体节轮廓和质感。《法要》除以实线制图外,有时为了强
调和突出某一部分零件的形状,还采用大块涂黑的方法,使部件更加
清晰,如卷中的“浑象赤道牙”、卷下的“水运仪象台”、“运动仪象制
度”、“木阁”、“昼夜机轮”、“天轮”、“拨牙机轮”、“昼时钟鼓轮”、“报
刻司辰轮”、“木阁第四、五层”、“夜漏司辰轮”、“枢轮”、“铁枢轮轴、
天柱、天毂”、“天池平水壶”、“天衡”、“升水上下轮”、“河车天河”、
“浑象天运轮”等共达十八幅,均采用了这种表达方法。王振铎先生
在复原“水运仪象台”后指出:“经过反复实践的证明,图中的一点一
线都是有着它的意义,绝不是信笔拈来,任意挥毫的。……只要根据
术语用词、数字计算和绘图特征上的规律,将这三个条件统一起来,
就能制出符合原物的复制品来。”
    《法要》图样文字说明的内容完备,不但包括每一零部件名称、尺
寸等,还包括了制作零件的材料、工艺和装配方法、技术说明等,具备了
应有的技术事项,难能可贵。苏颂在书中虽然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数字
和尺寸,如台的总体高度、个别点轮的点数、枢轮运转的周数、漏壶的恒
定流量,有些细节还互有出入,但只要知道了它的基本运转规律和已经
掌握了的多数计算数字,还是可以推算出遗漏及矛盾之处的。
     宋代工程图上的文字,书写整齐浑朴,图面美观,丰#列整齐,是我
国工程制图所用字体的典范。宋版书字体对后世各科印刷字体有巨
大影响,这从《法要》中当可看出。《法要》的文字、图样大小变化,安
排颇为得当。
    古代工程制图多从视感出发,特别是从经常观察的角度看物件。
《法要》中的图样在幅面上的安排一般是平衡的、稳定的,比例恰当,
部分结构和整体结构的特点相一致,疏密适度。
    《法要》图样安排的位置也是合适的,可以完整、清晰地表达物体
形状。图形一般绘制在图面的稍下方,图样的名称位于图的上方,零
部件的名称则注于其中或其侧,给人以稳重而舒展的美的感受。这
和宋代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
    制图源于绘画,《法要》反映出宋代的工程制图已与绘画色彩脱
离,已从过去那种半经验、半直观阶段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
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自立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之林。在
机械制图发展过程中,《法要》的图样达到了很高水平。
    在《法要》中,苏颂为我们留下的星图有:“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
图”(I)、“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Ⅱ)、“浑象禁微垣星之图”
(Ⅲ)、“浑象南极星图”(Ⅳ)、“浑象北极星图”(V)、“四时昏晓加临
中星图”、“春分昏中星图”、“春分晓中星图”、“夏至昏中星图”、“夏
至晓中星图”、“秋分昏中星图”、“秋分晓中星图”、“冬至昏中星图”、
“冬至晓中星图”计十四幅。
    在苏颂以前,星图的画法有以下三种:
    圆图法:它是以天北极为中心,以各恒星的去极度(某天体距北极
的纬度)和入宿度(即某天体与它所在宿的距星在赤道上的距离,用
“度”表示)为坐标量的极坐标式星图。对这一画法,苏颂做了相当中
肯的评价:“圆图视天极(按:北极)则亲,视南极则不及。”“近北,星颇
合天形;近南,星度当渐狭则反阔矣。”(《新仪象法要》卷中)认为依圆图法,
对于北极附近的恒星的相对位置失真较小,但离开北极越远,恒星相对
位置的失真也越大,特别是过了天球赤道以后,变形则更大,以致造成
恒星间的间距理当渐小,而在星图上则表现为渐大的不良效果。
     横图法:它是以去极度为纵坐标,二十八宿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
式星图,纵坐标的零点即为赤道。对此,苏颂亦有极得当的评述:“横
图视列舍则亲,视两极则疏”,“去两极星度皆阔,失天形矣。”(同上)即
依横图法,对于赤道附近的恒星的相对位置表达得比较好,但越接近
两极,失真越大。
    圆一横图结合法:它把北极周围紫微垣附近的恒星画成圆图,又
把赤道两侧的恒星画成横图,即取圆图、横图两种画法的优点,从而
较好地克服了星形较大失真的弊病。这种画法*早出现于唐初,著
名的“敦煌星图”就是依据此法绘成。
    苏颂**组星图的画法采取的就是圆一横图结合法,(Ⅲ)为圆
图,(I)(Ⅱ)为横图。显然,苏颂是继承了前人的成果,但是,星图
的绘制已远较“敦煌星图”精致,而且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这一组星图的绘制方法已与现代星图的绘法相当接近。
    第二组星图的画法,则是苏颂的新发明,它可称为双圆图法。
“今仿天形为覆仰两圆图。以盖言之,则星度并在盖外,皆以图心为
极。自赤道而北,为北极内官星图;赤道而南,为南极外官星图。两
图相合,全体浑象,则星宫阔狭之势与天吻合,以之占候,则不失毫厘
矣。”(同上)即把天球沿赤道拦腰截断,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以圆图
法绘成两个圆图,从而消除了单一的圆图造成的星度当狭而反阔的
现象,确为一种减小失真的好方法,这是星图绘制中的一项新成就。
    “苏颂星图”是目前保存在国内的*早全天星图。在苏颂之前的
全天星图,保存下来的还有一幅唐代“敦煌星图”,现存伦敦博物馆,斯
坦因编号Ms3326。“苏颂星图”比“敦煌星图”更细致、更准确。“敦煌
星图”绘星1350颗,“苏颂星图”绘星1464颗;“敦煌星图”还是依据
《礼记·月令》的资料,并非实测,而“苏颂星图”是根据北宋时期的实
测绘制;“敦煌星图”是从玄枵开始,按十二次的顺序作不连续排列,中
间夹以文字说明,有关分野问题是不科学的;“苏颂星图”从角宿开始,
按二十八宿顺序,作连续排列,有关分野等不科学成分已完全消除。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