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建筑教育-清华专辑(本科篇)(总第1辑)[国内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366340
- 条形码:9787508366340 ; 978-7-5083-6634-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08-建筑教育-清华专辑(本科篇)(总第1辑)[国内版] 节选
校友回访
张锦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Jae: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您的影响有哪些?
感受*深刻的是什么?
张:我在清华园度过近12年,本科6年半,
研究生5年多。清华大学那种“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的爱国精神和求实进取的治学传统给
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影响。受惠于母校终身难
忘。
Jae:梁思成等**代建筑教育家有哪些治学风
范?
张:梁先生忠诚民族、忠诚事业,为祖国建
筑事业奉献终生,不愧为学界楷模。他崇尚科
学、醉心艺术。他提倡对优秀传统继承弘扬而不
泥古,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而非崇洋。他不恃才
自傲,工作扎实有加。他能以身作则教学育人,
培育出众多弟子。
Jae:您觉得建筑系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主要
培养哪些能力?
张:在校同学应较系统地了解构成建筑学
框架体系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
练,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生活情趣。学会站在历
史的高度和城市的高度鉴别建筑。要初步掌握
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的科学工作方法,更要具
有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Jae您认为现在的大学建筑教育中对中国古典
园林以及传统建筑的关注是否足够9
张:当今全民教育中对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遗产重视不够,建筑院校的教育也不例外,这是
潮流使然。
Jae:您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对传
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具有很浓郁的文化气
息,您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在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
结合上,您主要有哪些理念与心得?
张:感谢您的夸奖。我从来不把建筑的成
败得失看成是建筑师个人的事。我庆幸自己在陕
西西安,是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首先是三
秦大地、古都西安丰厚的历史积淀提供了营养,
也提出了需求。由于这里上上下下的领导和群众
对我的信任和厚受,我才得以接手这些项目。改
革开放以来,陕西西安的经济发展才使这些项目
有了实施的可能。我40多年的设计生涯是从华清
池大门和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开始的。从那时起
我就逐渐意识到,在西安的很多项目会与历史文
化紧密相连。我的设计自然有文化寻根之意。事
实上,有创造意识的人进行文化寻根,其动机在
于寻找一种文化走向未来的借鉴。在现代化与
传统的关系上,我力求寻找其结合点,不仅着手
于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功能、技术相结合,更着
眼于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相结合,传
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在建筑空
间环境的创造上,我追求景观与意境的统一,神
形兼备、情景相融,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Jae:千城面,城市景观混乱,建筑的文化内
涵不足,是目前中国城市建筑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
中是否有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师对此应该做哪些努
力9
张:对这种局面,建筑师当然有一部分责
任。具体对于一个项目,功能解决得怎样,文化
内涵是否得到体现,外部关系处理得怎样,与周
边环境怎样和谐相处,这些就看建筑师的修养
与功力,还取决于他的建筑学术思想倾向。但从
一个城市来审视,应该说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的
责任更大。在大的布局上,在宏观控制上建筑师
是当不了家的。关键还是要看城市建设领导的
文化素养和执政能力。建筑师是领导选的,方案
是领导定的,“统帅无能将士苦,一着棋错满盘
输”的道理就在于此。
Jae:对于大唐芙蓉园,有些人提出在尺度上似
乎有些欠妥,您对此怎么认为?
张:大唐芙蓉园是以盛唐文化为内涵,以古
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服务于当代的大型文
化主题公园。我当研究生时曾对颐和园、北海等
大型皇家园林做过调查。这些园子占地规模虽
大,但只能适应皇家少数人游览。当代在这些古
典园林中举行现代化大型群众性活动时普遍存
在道路不畅、场地不足、建筑好看不好用(容量
偏小)、缺少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芙蓉园作为
服务于当代的大型主题公园,游人动则上万,需
要多处游客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人流时而集
中、时而分散,有安全、防灾等多方面的要求。在
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的设计中,我们着意处
理好尺寸与尺度的关系。例如:紫云楼等建筑为
了满足功能要求,采用了公共建筑需要的尺寸和
体量,但我们控制了反映尺度的开间、层高、构
件尺寸乃至挑檐的大小,以期使楼的尺度与其他
纯景观性园林建筑尺度相协调。这里不能不谈
到绿化栽植在园林空间中的重大作用。像芙蓉园
这样的大型园林,建成初期树木的大小很难速
成,因之难以达到规划设计的预期效果。可以料
想,随着树木的长大,绿化层次的日益丰富,园
林景观的尺度感必将有明显的变化。
朱小地
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得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院长
Jae:作为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杰出
校友,您是怎样去看待那段学习经历的?
朱:到今年为止(2008年),我从清华大学
建筑系毕业正好20年了。在清华大学学习的5
年时间,对于我而言,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让我
从幼稚转向成熟、从学校转向社会的阶段,它
将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带入了职业的轨迹,是
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定型,一个起点。如果让我
给我在清华这5年打分,我打20分(我将人生分
为童年、职业教育、工作事业、生活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各占25分)。我觉得这个分数应该是
比较高的了。扣除的5分不是因为清华教育的问
题,而是考入清华大学是我从小到大一贯认真、
严格要求自己的的延续,进入清华是将它进一
步加强、深化,成为一种习惯。在清华大学接受
的严谨的学风熏陶在我工作后转变为一种严谨
的工作作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创
新的精神,这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可以说清
华的教育强化了我的责任感、对进步的追求,铸
就了我们永远争先、站在时代前端追求事业发
展的精神。
Jae您能谈谈在清华大学学习*大的收获以及
给您日后工作、生活的一些影响吗?
朱:要说*大收获,我认为应该是一个综合
的素质培养,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更重要是
培养了人的素质。清华大学认真、严谨的治学精
神,不仅影响了我的学习,在日后走上社会后,
我也体会到了这种踏踏实实的治学作风带来的
益处,这种严谨的态度表现在各个方面。像我毕
业一段时间后从技术岗位转入行政岗位,对待其
他人,我也像要求自己一样去要求他们,从管理
上说,这可以算是严厉了。我现在做管理,其实
并没有学过管理,也没有学过什么MBA,我有的
只是一种敬业的态度。对于如何扮演好这个角
色,我也是在摸索,在学习。你不能什么都会,但
基本的学习能力是要具备的,所以你看清华毕
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多转向其他岗位的,包括现
在的很多国家领导人,他们也都可以做好,因为
这种学习能力是相通的。
Jae:您认为现在我们国内建筑教育的状况怎
样?*缺乏什么?
朱: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专业是设置在理
工科院校中的。因为我们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需
要大量的建设,建筑需要更多地满足生产、生活
以及政治的需要,所以当时给建筑的定位是经
济、实用,我觉得这是我们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西方国家在一战、二战结束后,同样也是大规模
地兴建城市建筑,从而产生了一批建筑大师,所
以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西方国
家在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大量生产
的阶段后,建筑很快转向了艺术层面。而现在来
看看我们国家,对于建筑的属性,我们在艺术性
上的缺乏明显显露出来,工程技术方面占的比
重太多,艺术(想象力)方面缺乏。目前在中国大
陆,包括我本身也是建筑师,我觉得并没有什么
很好的建筑作品。这种好不是花钱多、规模大的
项目,而是要从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建筑。我们现
在做的项目大多停留在形式、材料上,缺乏对建
筑深层次的理解。当然这也有一个社会原因,
因为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建设的时代时缺
乏必要的准备,缺乏沉淀、积累。所以我们(北
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在也尝试同艺术类院校
(中央美术学校)一起办学、办建筑学院。
我觉得国内建筑教育中目前*缺乏的是实
践,缺乏一种对现实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建
筑是一个社会产品,需要建筑师和相关各方面
(如政府、开发商、施工方等)共同配合完成。
Jae:目前学校的老师也会做一些项目,学生可
以在老师那里参与 些实际工程项目,有的学生还会
自己接些小的项目来做,您怎么看这种实践9
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这种情况在高
校,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是挺多的。但在这种参
与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组合也
多为临时的。有些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三年级就开
始接设计做了,这是一种补充,培养小才可以,
大才不行。因为建筑是社会性的,不同于艺术作
品,它需要多方沟通与配合,尤其是到了施工图
深化阶段,这在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研究性、实
验性的项目学校可以做(如清华大学和瑞士合
作的由政府出资资助的项目),像王澍、齐欣,
他们都具有教师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也可以
在学校与社会间转换。但对我而言,做这种研究
性项目可能性是很小的,在设计院,实际项目都
是一个接一个做不完,的确没有这个时间,并且
在中国机会也太少。我们只能等待,等待社会进
步,经济热潮回落,社会价值取向转变,公众审
美水平提高。
Jae:我们知道现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中央
美术学院一起在尝试条新的建筑办学道路,您在
办学中的体会是什么?
朱:建筑教育是要一个体系的,办教育很
难。难在哪里?关键是高级人才的缺乏,要群策
群力,集一组人的智慧来实现。这组人要可以
通晓古今,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是要通晓中国
历史、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筹帷幄;
学贯中西,是要有国外留学背景,工作经历。像
清华建筑系的创始人梁思成先生就具备了这两
点,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受过良好的
教育,同时又留学美国,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学术
训练。现在就缺这样的人才。大学是什么?好的
大学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大批的专家、学
者。办学也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事,像清华、北
大等名校,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积淀,很多传统都
是百年传承的,所以现在要再办成清华、北大这
样的学校也是不可能的了。办学不是靠几个老
师的热情就可以的,我们目前做的也是在不断
尝试。
Jae: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建筑师即为艺术+生
活常识。”您对此怎么看?
朱:我认为学建筑是需要一定天赋的,要有
一些艺术的感觉。生活常识我认为是一种对生
活的观察、思考。做建筑要思考,要有感觉、有
兴趣。像我们在学校时做别墅设计,按以前的传
统,都将双人床紧贴着一面墙摆放,如果你不加
思考,那就是还按常规摆放,但如果你思考了,
就可以有新的尝试。比如可以将床放至中间,后
面可以加背板,背板后的空间还可以分隔等,很
多很多。以前我们院也有刚毕业来的学生将卫
生间蹲位尺寸设计为900mm×1600mm,都成浴
缸了,其实还是说明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
乏思考。我认为建筑师应该是建筑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建筑思维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行
为方式体现在对生活的理解与关注。其实做建
筑并不难,像现在的建筑,建筑师在做,艺术家
在做,更有甚者文学家也在做,国外很多建筑大
师也并非建筑专业出身。所以我觉得做好建筑
*重要的还在于用一种建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思考。
Jae:您觉得自己在专业上的跨越是在什么时间
完成的?
朱:我在专业上一共有两次跨越,一次是
在大学二年级,还有一次是在刚参加工作后。大
学二年级我们*后一个课题是别墅设计,当时
我看了大量有关别墅的图纸、照片,反复地思考
揣摩,建立了对建筑的初步理解;而刚参加工作
后,我住的是单身宿舍,白天工作,晚上找很多
书来看,把大学时期学过、看过的书也翻出来研
究,梳理自己的想法,当时感觉悟出了些建筑的
道理。增加了对建筑的控制力。入门阶段在于理
解,深入阶段在于对建筑的控制能力。一个人所
谓的功力,通常是在一个阶段形成的,它可以支
撑你走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一法得道,变
化万千”。我现在做领导,要梳理工作中的各种
问题,在复杂的问题中寻求*简单的解决方法,
这也同做设计的方法一样,它们是相通的。
Jae:您曾提到:“将‘建筑’与‘人’作为建筑学
的两个方面同时加以研究,由此探寻在理论和设计方
面的新突破。”对此您是怎样理解与实践的?
朱:目前中国建筑在国际上缺乏经典的作
品,多重形式、重技术,其实建筑还有更重要的
问题:人的问题。我们学习、借鉴西方建筑,但
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的
问题是并没有触及到*根本的中国文化精髓。
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其实,现在建筑的基本问题还是这个“空”的问
题。中国园林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广受赞誉,中
国的四合院也深受外国人喜爱。我觉得其实还
是在于建筑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上,我们的传统文
化在建筑与人之间一直在寻求这种“天人合一”
的境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意境。
我目前在进行一个“城市收藏系列”的研
究,其中研究的主角是人,人在不同生活空间中
的转化。去年做的四个项目(如其中之一的万科
西山庭院,是以一系列“家园”式的庭院展现,
整体规划承袭了中国人对传统宅院生活的情感
需求)都收集在了这个系列中。
Jae: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您作为北京建筑
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是怎样选拔人才的?您觉得即将
毕业的学生应怎样面对就业?
朱:目前我们选拔人才通常是通过招聘的
方式,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有岗位需求才有招聘
的需求。对于应届毕业生,招聘时给他定的岗
位,以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还是在这个岗
位上。我们在应届毕业生岗位培训方面做了很
大的投入,包括人力与财力,因为学校和企业问
目前有一个很大的断档,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
适应我们的工作,必须经历一个实践过程。但我
们招聘来的学生,多是一入单位后就给了自己一
个定位,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当院长,一种是当
总工。但这些位置的数量有限,像我们那代人,
还有位置让你去坐,但现在,这种机会就比较少
了。所以我觉得,毕业生*重要的是应该对自己
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知道自己的兴趣,要明白
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
优势,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忙着给自己定目
标。刚毕业*重要的不是发展,是立足。
J ae:那您觉得就业培训应由谁来承担呢?学
校,企业,还是其他?
朱:我觉得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有一个
中间方来完成,专门是做岗前培训的。这里的培
训包括对规范、职业要求及责任的培训。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3.5¥30.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4.4¥45.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
中图网经典初版本封面-“老人与海”冰箱贴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