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
-
>
软件性能测试.分析与调优实践之路
-
>
第一行代码Android
-
>
深度学习
-
>
Unreal Engine 4蓝图完全学习教程
-
>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
-
>
Word/Excel PPT 2013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附赠1DVD.含语音视频教学+办公模板+PDF电子书)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1228851
- 条形码:9787111228851 ; 978-7-111-22885-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本书特色
现代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由众多层次、架构和协议组成,要想清晰地勾勒其整体画面非
常困难。网络的关键组成部件不仅仅需要被孤立考察,作为异构系统的一部分,每部分还
需要与各种各样的网络技术联合工作。
本书广泛深入地讲解了一系列复杂的课题,并涵盖组网技术的基础理论以及组网中所
遇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基于现代的集成环境,作者的讲解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将网络理解
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分散的部件的组合。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计算机网络的一本基础教材,不仅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基础知识和*新技术内容,还对各种网络技术的细节和使用设备的特性做了综合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总计24章。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础、物理层技术、局域网、tcp/ip网际互联、广域网。本书还包含了有关cisco认证考试所需要的部分理论知识。
本书可供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网络专业人员和it专业人士使用。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目录
译者简介
前言
**部分 网络基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2章 网络设计的一般原理
第3章 分组和电路交换
第4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
第5章 网络的例子
第6章 网络的特性
第7章 保证服务质量的方法
第二部分 物理层技术
第8章 传输链路
第9章 数据编码和多路复用
第10章 无线传输
第11章 传输网络
第三部分 局域网
第12章 以太网
第13章 高速以太网
第14章 共享介质的lan
第15章 交换lan基础
第16章 交换lan的高级特性
第四部分 tcp/ip网际互联
第17章 tcp/ip网络中的寻址
第18章 因特网协议
第19章 tcp/ip栈的核心协议
第20章 ip路由器的高级特性
第五部分 广域网
第21章 虚电路wan
第22章 ip wan
第23章 远程访问
第24章 安全的运输服务
结束语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的书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节选
序
本书译自Natalia Olifer和Victor Olifer所著((Computer Networks:Principles,Technologies and
Protocols for Network Design)》(John Wiley&Sons,Ltd,2006)。本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初是
用俄文写的,已出版了三个版本,2006年又从俄文翻译成英文出版。本书内容丰富,共有24章,
作者按照网络基础、物理层技术、局域网、TCP/IP网际互联和广域网五大模块进行讲解,既涵盖
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又通过案例的研究给出了组网中所遇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全书文字深入
浅出,在编排上有较大更新,并注意了论题的取舍和平衡,因而对网络的概念讲解清楚,并着重
讲解了各部件间如何通过各种技术一起工作而构成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有助于读者对网络有
一个整体的了解。从书中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具有讲课和实际工作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书每章后面都有复习题与练习题,复习题可以帮助读者复习每章的重要内容,练习题则着
重强化读者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本书*后分别列出了参考文献与推荐
阅读的书。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支持网站WWW.wiley.com/go/olifer,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
可以登录该网站并下载课件等教辅资料。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本书内容已经在各类听众中被成
功检验。这些听众来自不同的群体并具有不同的专业兴趣,其中包括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IT部
门的负责人、网络管理员和集成商等。因而,虽然该书主要面向那些希望能够掌握系统的网络理
论和实践知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对有经验的网络专业人员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他们可
以在本书中学到过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未曾遇到的新技术,或者借助书中的内容对自身已有的知
识进行整理。本书也可作为实际工作的参考书,在书中可以找到某些特定协议或帧格式的详细描
述。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准备Cisco认证试(如CCNA、CCNP、CCDP和CCIP)所需要的部分
理论知识。
本书由复旦大学高传善主持翻译和统稿工作。同时,高传善还翻译了前言、结束语和封底。
李莹翻译了第1—7章,王志伟翻译了第8~1 l章,胡磊翻译了第12—14章,祝轶群翻译了第15、16章,
李冰峰翻译了第17~21章,张华翻译了第22—24章,*后由高传善统稿与审校。在翻译过程中我们
力求忠实干原著,但限于时间及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前 言
入门
本书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覆盖了这门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论点、问题和技术,
对各种网络技术的细节和所用设备的特性作了综合的介绍和分析。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在各大学、
商业培训中心和大型企业培训中心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成果。
下面是本书的一些特点:
。重点研究网络运输功能。运输功能是确保计算机间数据传输的功能,继而形成计算机网络。
本文将重点研究网络体系结构、电信设备的主要运行原理,以及网络用来运输数据的主要协
议,包括网际协议(IP)、以太网、蓝牙、IEEE 802.1l(Wi-Fi)、异步传送模式(ATM)和
帧中继等。对于各种网络服务,我们重点讨论直接支持网络运输功能的服务(比如域名系统、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VPN和IPSec等),而不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的服务(盎fiWeb服务)。
不限于IP。因特网的成功使IP成为构建互联网络的主要方式。但是,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将不
同种类的网络互联为一个统一的超级网络(如因特网)的IP技术,而对以太网和ATM这些
组网技术也进行了详细讨论,这也是构建统一网络的基础。这两类网络技术对组建有效运行
的现代网络是同等重要的,但这一点往往由于当前人们更偏爱IP(很明显的“追随潮流效应”)
而被破坏,本书要力图恢复这种平衡。
。结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方法。读者在书中会发现有关电信网络运行原理和通信协议
操作算法的描述。这些知识通常被认为属于计算机科学体系,它对推动研究工作的成功是必
要的。此外,本书还提供了通信设备的大量技术细节和设计各种类型网络的实际例子。这在
你准备工程工作时是很有用的,而工程工作对于任何电信专业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
·各种类型电信网络的融合。融合对于计算机、电视和电话网络而言,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
作用,并具有日益深远的影响。本书一开始就指出这种发展趋势,并从各种通信网络*通用
的角度展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工作机制,比如多路复用、交换和路由。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的内容已经在各类听众中得到了成功检验。这些听众包括具有不同经验和专业兴趣的学
生,其中有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IT部门的负责人、网络管理员和集成制造商等。对初学者,
本书可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专业人士,本书可以帮助其组织和完善相关知识。
本书主要面向那些希望能够系统地掌握网络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我们希望本书也能对某些专业人士提供帮助。他们对IT技术的了解仅始于在用连接到因特网
的PC机进行实际操作时所掌握的网络运行的基本常识。那些想掌握基础知识的读者能够通过自学
本书对网络运行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本书对有经验的网络专业人员也是有用的。他们可以在本书中接触到过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未曾遇到的新技术,也可借助书中的内容对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如果作为实际工作的参考
书,本书也很合适,因为在书中可以找到特定协议、帧格式等的详细描述。此外,本书提供了准
备Cisco认证考试(女IICCNA、CCNP、CCDP和CCIP)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全书的结构
本书由五部分,总计24章组成。
·**部分,网络基础。这部分涵盖了学习计算机网络螺旋过程的“**圈”。我们知道,认
知过程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立即就对某个复杂的现象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相反,任何复杂
的现象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总体和细节)进行学习,可能随时需要重新温习某些似乎已
经理解的材料,而每一次螺旋认识过程的轮回都会让人收获新的信息。**部分由7章组成,
描述了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原理和体系结构解决方案。它们是本书后面可能遇到的所有现
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从网络融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以*一般化的观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交换、
多路复用、路由、寻址和体系结构等原理,并与电话、通信载波、无线电以及电视网络等其
他电信网络的类似原理相比较。本部分以涉及分组交换网络中服务质量(QoS)问题的一章
结束。因此,长期以来被看作网络技术一个特殊分支的QoS成为了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
理之二。
·第二部分,物理层技术。本部分有四章:第8章,传输链路;第9章,数据编码和多路复
用;第lO章,无线传输;第ll章,传输网络。其中,头两章描述了各种类型的传输链路,
并对网络中发送各种离散信息的现代方法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书中这部分材料使读者不用花
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就能掌握*精简的必需知识。这些知识范围包括信息理
论、光谱分析、物理和逻辑数据编码以及差错检测和校正等。第10章重点讲解目前日益流
行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高噪声和复杂的波传播路径要求在无线通信链路上采用特殊的信号
编码和传输方法。第ll章包括如准同步数字系列(PDH)、SDH/SONET和密集波分多路复
用等技术,这些构成了全球电信网络物理链路的基础架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网正是在传输
网络形成的信道之上运行的。
·第三部分,局域网。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实际中主要的局域网(LAN)技术,包括以太网、
令牌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以及新兴的高速技术。当前的LAN中,一种技术或
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组技术——以太网——占有统治地位。当然,我们也相比其他网络更详细
地讨论了以太网技术。第12章涵盖了经典的10 Mb/s以太网技术,第13章描述基于共享媒体
的高速以太网,即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第14章描述其他一些使用共享媒体的LAN技
术,包括令牌环、FDDI和两种无线网络技术——IEEE 802.1l局域网和蓝牙个人网络。该部
分的*后两章,第1 5章和第16章,主题是交换LAN。前一章介绍交换LAN的主要原理:
LAN交换机运行的算法、全双工的LAN协议以及LAN交换机实现的特点。第16章研究这类
网络的扩展能力,包括基于生成树算法的备份链路和虚拟LAN技术。
·按照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指出的逻辑关系,在专注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后的
第四部分,我们主要讲解了网络层技术,它使大量不同的本地网络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互联
网络成为可能。由于IP是网络层协议中无可争议的领先者,因此我们在本书中对其重点关注。
第17章描述IP寻址的各个方面:本地地址、网络地址及符号地址的映射方法;使用网络掩码
的方法聚合IP地址的方法以及IP节点自动配置的方法。第18章详细分析了与分组转发和分片
相关的IP操作,描述了路由表的通用格式,并提供了在不同种类软硬件路由器中特定实现的
例子。当描述新版本IP--IPv6——的具体特性时,我们包括了详细的新寻址方法及引入IP
报头格式的主要变化。第19章以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的学习开
始,这两种协议在应用和网络运输基础设施间扮演了中间角色。接着,包括了路由信息协议
(RIP)、开放*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和边界网关协议(BGP)。文中提供的资料分析了
这些协议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组合使用的可能性。本章以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的介绍结束,
它是通知发送方为什么它的分组没有被传递给目的节点的方法。第20章描述了路由器的种
类和主要特性、它们内部组织的变化以及在同一设备上组合交换和路由功能的方法——第三
层交换机。第四部分对TCP/IP协议栈的全面介绍对了解IP网络是十分有价值的。
·第五部分,广域网。本部分由四章组成。本书前一部分介绍的IP技术使构建不同类型的互联
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全球网)成为可能。此外,还有一些网络技术是以专为广域网开发的虚
电路技术为基础。在第2l章中包括了这些在帧中继和ATM网络中实现的技术。虚电路代表
了一种可替代作为以太网和IP网络基础的分组转发数据报方法的技术。这两类主要数据传输
技术间的竞争已存在多时,实际上从分组交换网络发展以来就已经开始。第22章考虑了利
用IP技术建立广域网的各个方面。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是一种在综合IP和虚电路技术
领域的创新。它处于IP层和如ATM、帧中继或以太网这些技术的层之间,将它们联合到统
一有效的运输系统中。本章以对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介绍结束。简单网络
管理协议不但广泛应用于IP路由器控制,而且也应用于各种类型电信设备的控制。第23章研
究了为网络用户提供主干网高速接入的各种方法。*有效的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缆基础设施
(比如,电话网络本地回路上的不对称用户数字线)或使用有线电视系统的电缆调制解调器。
另一种替代的解决方法是无线接入,它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第24章作为本部
分也是全书的结束。它专注于网络运输系统的安全问题。该章包括各种类型的虚拟专用网
(VPN),特别是基于安全版本IP(IPSec)的虚拟专用网和当前*为流行的一种VPN技术,
即MPLS VPN。
我们力图让读者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本书。每一章都有一个小结,总结了该章的主要思想、论
题和结果。这将有助于读者不再因为大量有用的事实和细节而忽略主要原理。在每一章的结尾还
有复习题和练习题,旨在检验读者阅读本章而获得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练习题有特殊的
意义,因为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些思想。
支持的Web站点
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在我们的网站http://www.olifer.co.uk上找到更多的信息。我们希望这个站点
能够成为学生、教师以及网络专业人士学习本书的补充内容。当然,网站内容会不断更新。一开
始,我们计划提供下述材料:
·收录了本书所有的插图。
·本书每一章的复习题和练习题答案。
·本书的导读,旨在帮助培训者根据本书来创立如下课程:无线网络、IP介绍、服务质量以及
远程访问等。这些导读简要地描述了包含适当材料的各章节的排列顺序,有的还提供有关教
学方法的某些提示。
·可以用来作为学期论文选题的案例研究。
·本书中所涉及主题的诸多因特网链接。
·读者意见、观点、问题以及对印刷错误或其他错误的指正。
第1 2章以太网
1 2.1引言
以太网(Ethernet)是当今*常用的LAN标准:使以太网协议的网络数量估计有几百万。
以太网这个术语代表多种不同的技术;包含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10G以太网。
从狭义上说,以太网(月thernet)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它作为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s的数
据传输网络标准而成为三个公司的专用标准:数据设备公司(DEC),英特尔公司和美国施乐公司。
20世纪80年代初,以太网被IEEE802.32E作组标准化,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个国际标准。以太网
是**个建议使用共享介质进行网络访问的技术。
LAN是分组交换网络,采用时分复用准则,这意味着它们要轮流使用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
制(MAC)作为介质共享算法是任何LAN技术中*重要的特性, 因为它对技术类型的影响比对信
号编码方法和帧格式的影响要显著得多。以太网使用随机访问方法作为介质共享机制:尽管它还很
不完善,因为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加,有效网络带宽急剧减少,但以太网的*大成功在于它的简单。
10Mb以太网的普及也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1995年采用快速以太网标准,1998年出现千兆
以太网标准,2002年达到10G以太网标准。每一个新标准都比前一标准快了十倍,创造了激动人心
的速率层次:
10Mb/s~100Mb/s一1 000Mb/s一10 000Mb/s。
这一章,我们具体介绍经典的10M以太网技术,其大多数准则都使用较高的传输速率。
1 2.2 LAN协议的一般特性
以太网属于LAN整个技术系列中的一种,LAN还包括令牌环、FDDI和100VG—AnyLAN-。尽
管它们有些特殊性质,但这些技术都有共同的目标:组建LAN。因此,从以太网开始学习并了解
LAN技术发展的一般特性是很有意义的。
1 2.2.1标准拓扑和共享介质
20世纪70年代末,*初LAN的研究人员主要目的是,找到一种简单而又廉价的方法连接同一
栋楼里的数百台计算机使它们成为一个计算机网络。这种解决方案必须是廉价的,因为这种网络
相连的是已出现并迅速扩散的(花费为每台$10 000一$20 000)低价的微型计算机(相对主机而言)。
单个机构中的计算机数量非常小,因此,几百台计算机的上限对任何实际的LAN都足够了。目前,
不考虑将LAN连到广域网的问题,因此实际上所有LAN技术都忽略了它。
为了简单化,和减少对软件和硬件的投入,早期LAN的研究人员决定使用共享数据传输介质
(shared data transmission media)。
Norman Abramson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夏威夷大学首次使用ALOHA无线电网络测试这种计
算机间通信的组织方法。所有发送端使用某个频带进行数据压缩,这个特殊频带的无线电信道就
是一个共享介质。ALOHA网络使用随机访问方法,任何节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传输分组。如果节
点在一段时间后未收到确认信号,它就重传那个分组。共享介质是一个载波频率为400MHz带宽为
40KHz的信道,保证数据传输率为9 600b/s。
不久以后,Robert Metca把共享介质的思想用于有线LAN:一个连续段的同轴电缆如同一个
公用的无线电介质。所有计算机按线路的设计连接到这个段(图12—1)。因此当一个传送器发送信
号时,所有接收端都收到同样的信号,就好像使用无线电波一样。
在令牌环和FDDI中,所有计算机使用的共享介质并不是以太网宣称的那样。这些网络是基于
物理环路的拓扑结构,每个节点通过电缆与两个邻近节点相连(图12—2)。然而,这些电缆是共享
的,因为任何时候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使用环路传送数据。
简单的物理连接的标准拓扑(standard topologies of physical connection)(同轴以太网的
星型拓扑、令牌环网与FDDI的环形拓扑)确保方便地使用电缆作为共享介质。
使用共享介质简化了网络节点的操作逻辑。因为某个时间只能进行一次数据传输操作,转接
节点没必要对帧进行缓存。同样,也没有转接节点(分组交换网的这种特性已在第2章讨论)。因
此,复杂的流量管理和拥塞控制过程也取消了。
共享介质的主要缺点是可延拓性差(oor scalability)。这种缺点是很严重的,因为介质的带宽
分给了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不管它们使用何种介质访问方法。既然如此,使用第7章描述的队列理
论得到的结果是可行的:一旦共享介质的利用率超过一定阈值,访问介质的队列开始非线性增加。
因此,网络实际上不可用。利用率的阈值取决于使用的访问方法。例如,ALOHA网络中,阈值非
常低(大约18%)。以太网中,闽值比较高(大约30%),令牌环和FDDI中,阈值达到60%一70%。
1 2.2.2 LAN协议栈
LAN技术仅仅执行OSI模型的*低两层功能——物理(,hysical)层和数据链路(data link)层
(图12—3);因为这两层的功能在标准LAN拓扑结构下发送帧足够了,如星型(总线)、环和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LAN连接的计算机不支持数据链路层以上的高层协议。这些协议安装在
网络节点中并通过它们执行。但是网络节点的功能与特定的LAN技术没有关联。网络和运输层协议
对LAN节点是必须的,LAN节点要和连接其他LAN的计算机通信,其路径可能包括WAN链路。如
果能确保计算机间的交互操作仅限于单个LAN,那么应用
层协议可以直接通过数据链路层操作。但是,由于这种受
限的通信能力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每个连接到LAN的计算
机必须支持整个协议栈。因此,一种网络层协议(如IP或
者IPX)通过逻辑链路控制层(LLC)执行。另外,不仅
是物理层协议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整个协议栈都要嵌入在
LAN的端节点,以确保应用程序的兼容性。应用程序必须
在任何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至少,它们的运行不依赖网
络的大小,不管是小的单段LAN还是大规模的路由网络)。
LAN中的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通常也称为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
·介质访问控制(MAC)
LLC的功能通过操作系统中适当的软件模块执行,
MAC的功能则由硬件(网络适配器)和软件(网络适配器驱动程序)执行。
1.MAC层
MAC层的主要功能是:
·保证访问共享介质
·使用物理层设备的功能在端节点间传送帧
随机访问(Random access)是访问共享介质的主要算法之一。它的思想是,当一个节点要
传送帧时,就使用共享介质而不需要和其他节点协调。
随机访问方法采用分散式(decentralized),因为不需要某个特殊节点在网络中充当仲裁者的
角色。所以,随机访问方法的特点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冲突(collision)是几个站点㈢试图同
时传输帧。冲突导致几个传输器发出的信号重叠,使所有传送的帧中的信息在冲突期间失真。因
为LAN使用非常简单的信号编码方法,所以它们不要求所需信号能从信号集中分离出来,与之相
反,CDMA就能做到这点。
有许多随即访问算法能够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网络性能。例如,一类算法允许一
个节点仅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传输帧,通常称为时间槽。这种改进首先由ALOHA提出,此算法的
修订版就是著名的时间槽ALOHA。在时间槽ALOHA中,用时间槽的开始时刻同步帧传输
(Synchronizing『,ame transmission)使冲突发生的概率减半,确保了在介质利用率达到36%时能进
行正常的网络操作。
开始传输前引入载波侦听过程(carrier sensing procedure)是对随机访问方法的另一改进。如
果节点侦测到介质正忙于传输其他帧时,这些节点就不允许发送帧。尽管没能完全消除冲突,但
却减少了冲突发生的概率。
随机算法不能保证某个特定节点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访问介质。不管所选的时间值多大,实际
等待时间间隔超过它的概率总是大于零。随机访问也不能为不同种类业务量提供有区别的服务质
量(QoS)。在任何情况下,所有帧访问介质的概率是相同的。
确定性访问(Deterministic access)是另一种流行的共享介质访问方法。它是由于预先知道
访问共享介质的*大等待时间而得名的。
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协议 作者简介
p>译者简介
高传善,1942年生,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l~1983年在美
国伊利诺大学(UIUC)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计
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9币和计算机与通信实验室主任,并
兼任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
政府顾问团顾问。
译者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业务专长为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及应用。在国内外学
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正式出版著译作30余本。科技成
果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三等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
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2002年《(数据通信与计算机
网络》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计算机网络类课程与教材建设”获上海市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授予“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称号。迄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2.4¥40.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 -
中图网经典初版本封面-“老人与海”冰箱贴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