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德国哲学-(2007年卷)

德国哲学-(2007年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11.6(3.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3.1(6.6折)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德国哲学-(2007年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64372
  • 条形码:9787500464372 ; 978-7-5004-6437-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德国哲学-(2007年卷) 节选

尔的意向性学说及其特点
    [内容提要]意向性不仅是现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而且也受到
  了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高度关注。然而,有关科学在关注哲学的成果
  时,往往只注意分析哲学的探讨,其实,作为意向性研究的另一传统的胡
  塞尔意向性学说,既有与分析传统趋同的一面,又有许多独特的奉献和品
  格,如强调意向体验是一个统一体,不能作还原主义的分析和图像式的理
  解,意向性之所以能超越自身,根源在于它有构造性、生产性和创造性,
  有特殊而本已的结构、资源和构造对象的特殊手段,如表象、代现、立义
  等,意向性既是解开众多哲学之谜的钥匙,又是理解人及其智能的关键。
  因此要理解人及其智能,要创造出近于或超越于人的人工智能,不能漠
  视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关键词]意向性  意识  现象学  分析传统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超前性、后现代性。其概
念的内涵也许与今日分析传统的有关概念有不可比性,但其形式确有惊人
的一致。今日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研究涉及的一些前沿课题,胡塞尔几乎都
涉及了。例如分析哲学家在将意向性研究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都触及了心
理内容、意义、表征等问题。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也是如此,而且它
们在胡塞尔那里表现出来的繁复程度与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有过之而无
不及。例如在表征问题上,胡塞尔分得更细致,他提出了两个范畴,一是
表象(Vorstellung/Vorstellen),二是代表或代现(representation),每一种
形式下面又有复杂的因素与结构,如代现有立义形式、立义质料和立义内
容等几个方面。另外,有些课题,还是分析传统意向性理论从未涉及的。
然而,由于我们过去对西方两大传统的意向性学说及其关系,对作为整体
 的西方意向性学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结构,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缺乏理
解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较新和较佳视角,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抛
砖引玉。
一  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894年之前,胡塞尔自己的哲学正在孕育之中。作为布伦塔诺的学
  生,他深受其影响,也像其老师一样非常重视意向性问题。但他在这一阶
  段的研究并未从根本上超越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因为他的研究是在描
  述心理学的范围内进行的,其目的也在于说明心理现象的独特特征。他认
  为,内容是内在的,是感性直觉的直接的、唯一的对象,是知觉的终端。
  但问题是:是否存在着外在实在?如果有,其本质是什么?与内在对象有
  何关系?胡塞尔对这些问题像他的老师一样保持着沉默。他尽管也提到了
  意向性是对某对象的指向性,但这里的对象是内在的,而指向性则可以理
  解为对内容的占有。不过,他的思想中已包含着他后来所坚持的与“消
  化论哲学”①决裂的基本倾向。所谓消化论哲学,指的是常识和传统的关
  于意向性和意识的学说。它认为,意识获得关于外物的认识,意向性指向
  外物就是“拿过来”,就是“占有”,就像胃消化食物一样。意识到某物
  是在对它“消化”之后获得的。
    1894年,他完成了《基本逻辑的心理学研究》一文。从此,他的意
  向性学说便向着全新的方向发展。根据这种新的理论,行为或活动不是对
  内容的被动占有,而是一种意义给予。之所以说该文标志着他的意向性学
  说转向的开始,是因为它包含着新的意向性学说的萌芽,例如它开始注意
  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诸如构造作用、赋予意义等。
    新的意向性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构架是在此之后不久出版的《逻辑研
  究》这一奠定了他的哲学之路的巨著中提出的。由于意向性问题始终是
  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因此后来的一系列著作如《纯粹现象学通论》、
  《笛卡尔式的沉思》、《生活世界现象学》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
  的现象学》等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深掘。这便使他的意向学说有复杂
    多变的特点。当然,正如施皮格伯格在强调胡塞尔思想有多变的特点的同
    时又指出的那样,它又有不变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中之一
    就是哲学上的彻底的精神始终不变,它具体表现在始终坚持无条件、无前
    提、无预设这一原则,至少在动机上是如此。①为了贯彻这一原则,他发
    明了自己的方法论原则,即还原。它包括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还原。**个
    还原要求放弃传统的主客体预设,直接关注显现和显现出来的东西。第二
    个还原要求还原到显现之后的根据之上,这就是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在
    胡塞尔看来,有这些还原作保证,便有可能确保研究的无预设性,从而确
    保严格的科学性。这是现象学的*高理想。
    问题是,经过这么一“还原”“悬搁”,是否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世界
    呢?胡塞尔承认:的确失去了自然态度所设定的一切世界,如人、自我、
    心、物等。但他并不认为,他否认了超越的世界。他说:“我们并未失去
    任何东西,而只是得到了整个绝对存在,如果我们正确理解的话,它在自
    身内包含着、构成着一切世界的超越存在。”②这也就是说,经过还原还
    有现象学剩余物。它们主要有三类,一是纯粹自我;二是思想,主要形式
    有:怀疑、理解等;三是被思想之物,即思想的相关物或意向对象。承认
    有超越之物,强调意向对象不是内在的,对于胡塞尔来说似乎是“引火
    烧身”,即好像把传统的怀疑论难题带到自己面前来了,当然是以内在性
    和超越性的“矛盾”表现出来的。因为经过现象学悬搁,作为现象学剩
    余保留下来的只有纯粹的内在性。但在内在性的分析中,胡塞尔又发现,
    人的意识总是“对……意识”,即对它之外的某物的意识,因此内在性同
    时又包含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个超越性的难题实质
    上也是“内在性”的难题。因为承认超越性意味着承认真实和理想的对
    象性王国,而坚持内在性意味着只承认意识和主体性的王国。
    在胡塞尔看来,对于现象学来说,同时承认这两者并不意味着陷入了
    矛盾。矛盾只对素朴的态度出现,因为它们用的是未经纯化、考察的
    “超越性”和“内在性”概念。因此胡塞尔讨论超越性问题不是为了化解
    自己的矛盾(他没有这个矛盾),而是为了给素朴的自然态度指点迷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