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皮肤性病学-(第2版)

皮肤性病学-(第2版)

作者:吴先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9(7.8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皮肤性病学-(第2版) 版权信息

皮肤性病学-(第2版) 内容简介

《皮肤性病学(专升本)》教材第1版出版以来已有6年了,和其他学科一样,皮肤性病学领域在基础和临床方面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为此,有必要对本教材进行再版。这次再版,我们力求在扼要而深入浅出地介绍新理论的同时,突出专升本教材的实用性,更多地着墨于新技术和临床疾病。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对第1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改,增加了大量彩色图片,内容上也有较大变动。在总论部分新增加了激光和强光美容等新技术,介绍了“选择性光热离解”理论和“激光光动力学疗法”。在“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有关疾病中引入了“反应性嗜中性皮病”的慨念,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荨麻疹类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章节做了较大改动。同时新增加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分枝杆菌性溃疡)、马内菲青霉病、水生生物所致皮炎和化妆品皮肤病。对性传播疾病则按临床特征重新进行了分类。在“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中删去了目前临床已罕见的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B:缺乏症则放在“阴囊湿疹”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临床少见但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疾病,一般都放在鉴别诊断中简述,读者可通过索引检索这些疾病。

皮肤性病学-(第2版) 目录

**篇 总论
 **章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
 第二章 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五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六章 皮肤美容保建
第二篇 皮肤病
 第七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八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十章 动物性皮肤病
 第十一章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第十二章 职业性皮肤病和化妆品皮肤病
 第十三章 荨麻疹类皮肤病
 第十四章 药疹
 第十五章 瘙痒性皮肤病
 第十六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第十七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十八章 遗传性皮肤病
 第十九章 血管性皮肤病
 第二十章 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第二十一章 结缔组织病
 第二十二章 大疱性皮肤病
 第二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病
 第二十四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第二十五章 皮肤肿瘤
第三篇 性传播疾病
 第二十六章 以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第二十七章 以尿道炎和宫颈炎为特征的疾病
 第二十八章 以阴道分泌物为特征的疾病
 第二十九章 尖锐湿疣
 第三十章 艾滋病
 参考书目
 中英文名词对照
展开全部

皮肤性病学-(第2版) 节选

版前言
    《(皮肤性病学(专升本))》教材第1版出版以来已有6年了,和其他学科一样,皮肤
性病学领域在基础和临床方面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为
此,有必要对本教材进行再版。这次再版,我们力求在扼要而深入浅出地介绍新理论的
同时,突出专升本教材的实用性,更多地着墨于新技术和临床疾病。本着这一原则,我
们对第l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改,增加了大量彩色图片,内容上也有较大变动。在总论
部分新增加了激光和强光美容等新技术,介绍了“选择性光热离解”理论和“激光光动
力学疗法”。在“红斑鳞屙f生皮肤病”的有关疾病中引入了“反应性嗜中性皮病”的概
念,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荨麻疹类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和
“大疱性皮肤病”等章节做了较大改动。同时新增加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分枝杆菌性溃
疡)、马内菲青霉病、水生生物所致皮炎和化妆品皮肤病。对性传播疾病则按临床特征重
新进行了分类。在“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中删去了目前临床已罕见的维生素A缺
乏症,维生素B,缺乏症则放在“阴囊湿疹”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临床少见但有重要鉴别
诊断意义的疾病,一般都放在鉴别诊断中简述,读者可通过索引检索这些疾病。
    这次修订,各位编者都付出了辛勤劳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的院领导和
医教部领导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还得到了教务科和皮肤科全体同志的热心帮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刘德明大夫为本书提供了“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和“手足口病”图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惠和周汛大夫提供了“分枝杆菌
性溃疡”图片,广东省开平市玲珑医院董淑猛大夫提供了“结核样型麻风”图片。本
教材第l版部分编者因故未能参加此次修订,但他们对本教材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依然存
留在字里行间,在此一并致谢。
    与本教材同时出版的还有配套教材《(皮肤性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作为本教材
的参考和补充。
    由于本教材编写时间紧,图片量大,以及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的缺点和疏漏之
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吴先林
    2007年7月
于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收集损害处组织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立即暗视野显
微镜下观察,可先用低倍镜或高倍镜,必要时用油镜,可发现活动的TP。
    (2)免疫荧光染色: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TP呈亮绿
色,保持完整的螺旋体形态者为阳性。
    (3)涂片染色:将损害处的分泌物或组织液作涂片,进行染色,染色有多种方法
如姬姆萨染色(Giemsa)、镀银染色、墨汁染色等。姬姆萨染色TP显紫红或玫瑰红色,
镀银染色呈棕黑色,墨汁染色呈金黄色。
    (4)PCR检测:对诊断一期梅毒、先天和神经梅毒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梅毒血清学试验TP进入体内后,可产生两种抗体,非特异性的抗心脂质抗
体,可用牛心脂质检测,称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可用TP(活
的或死的TP或其成分)检测出来,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包括:①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②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RPR);③血清不需加热的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USR);④自动反应素试验(automated reagin test,ART)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
血清反应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可作为常规筛选试验,因可做定量试验及充分治疗
后反应素可消失,可用于疗效观察、复发或再感染的判断。   
    (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包括:①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FTA-ABS test);②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③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④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immobilization,TPI);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logic
 absorb assay,ELISA)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一般用作
证实试验,但这种方法是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充分治疗后仍能持续阳性,甚
至终生不消失,因此,不能用于疗效观察。
    (3)梅毒血清学假阳性反应  无TP感染,但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可分为技术性
假阳性及生物学假阳性。技术性假阳性是由于标本的保存、输送及实验室操作的技术
所造成的,如重复试验,无梅毒患者的试验可转为阴性。生物学假阳性则是由于病人
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所导致,由其他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如品他、雅司、回
归热、鼠咬症等出现的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则不属于假阳性反应,而是真阳性。梅毒
血清学假阳性主要发生在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中则较少见。
    3.脑脊液检查用于诊断神经梅毒,包括细胞计数、总蛋白测定、VDRL试验及
胶体金曲线。
    【诊断和鉴别诊断】
    梅毒的诊断必须结合详细而正确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必要时还须进行家属调查,追踪观察和试验治疗,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
    硬下疳主要与软下疳、固定性药疹、生殖器疱疹和白塞病鉴别;二期梅毒主要与
玫瑰糠疹、寻常型银屑病、病毒疹和股癣等鉴别;而三期梅毒主要与皮肤结核、麻风
和皮肤肿瘤等鉴别。
  [预防和治疗]
    1.治疗原则及时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规则,治疗后严格定期追踪随访,性伴
侣必须接受诊疗。目前,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首选药物,其血清浓度达0.03IU/ml即有
杀灭TP的作用,但必须持续稳定十天以上才能有效杀灭体内的TP。其他抗生素如盐酸
四环素、红霉素及多西坏素在青霉素过敏时也可选用且疗效可靠,近年来也有学者用
阿齐霉素、头孢曲松等治疗一期梅毒,近期疗效可以,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治疗方案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肌注,连续10~15天,总量800~1200万u,或苄
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240万u,分两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对青霉素
过敏者给予盐酸四环素500mg,4次/日,连服15天,或多西环素100mg,2次/日,共
15天(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盐酸四环素类药物);红霉素用法同盐酸四环素。
    (2)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黏膜、骨梅毒;病期超过2年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
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肌注,连续20天为一疗程,疗程总量1600万u,也
可考虑给予第二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总量3200万u,或苄星青霉素G240万u,
1次/周,肌注,共3次。青霉素过敏者给予盐酸四环素500mg,4次/日,共30天,或
多西环素100mg,2次/日,共30天;红霉素用法同盐酸四环素。
    (3)心血管梅毒:如有心衰,首先治疗心衰,待心功能代偿时,从小剂量开始,或
在治疗前一天,开始服用泼尼松10mg,每天2次,共3日,为避免吉一海(Jarish.
Herxheimer)反应(梅毒治疗时大量TP被杀死,释放出异种蛋白所致的急性变态反应,
常于用药后数小时发生,表现为高热、头痛、寒战、肌痛、心博加速、中性粒细胞增
加、血管扩张伴有低血压等,可造成病情加剧和死亡)。一般不用苄星青霉素,用水剂
青霉素G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首日10万u,1次/日,肌注;次日10万u,
2次/日,肌注;第三日20万u,2次/日,肌注;第四天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
肌注,1次/日,连续15天为一疗程,疗程量为1200万u,共两个疗程(或更多,疗
程间停2周)。青霉素过敏者用盐酸四环素500mg,4次/日,口服,连服30天为一疗
程;红霉素用法同盐酸四环素。
    (4)神经梅毒:为避免吉一海反应,治疗前一日口服泼尼松10mg,每天2次,共
3日。水剂青霉素1200~2400万U/d,静滴,即200~400万u,每4小时一次,连续
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肌注共3周;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240万U/d,
肌注,同时口服丙磺舒0.5g,每日4次,共10天,接着再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
肌注共3周。青霉素过敏者用盐酸四环素0.5g,口服,4次/日,共30天;或多西环素
100mg,2次/日,共30天;红霉素用法同盐酸四环素。
    (5)妊娠梅毒: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肌注,连续10天,妊娠初三月内注
射一疗程,妊娠末三月内再注射一疗程。红霉素(禁用盐酸四环素)用于青霉素过敏
者,服法与剂量同非妊娠梅毒患者。
    (6)先天梅毒:早期先天梅毒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注,连用10~14
天,或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注一次。晚期先天梅毒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
  肌注,连续10~14天为一疗程,可考虑给第二个疗程,但不能超过同期成人用量。8岁
  以下儿童禁用盐酸四环素。
    3.追踪随访梅毒不易根治,其治愈标准有临床治愈和血清治愈,因而定期追踪
  观察有助于梅毒的控制。早期梅毒患者随访2~3年,治疗后**年每3个月复查病人
  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复查病人一次,复查时应进行血清学试验和临床检查。晚期梅毒
  随访3年,**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晚期梅毒12个月血清
  仍不转阴,称为“血清固定”。已经足量复治以后仍血清固定,即使再治疗也不能使血
  清转阴,因此需详细检查除外神经、心血管与其他内脏梅毒,并对血清固定者定期复
  查血清滴度,随访3年以判断是否终止观察。心血管梅毒与神经梅毒应由专科医生终生
  随访。孕妇梅毒患者治疗后,产前每一个月复查一次,产后按一般梅毒患者随访。经
  过亢分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婴儿,若血清学阳性,应在出生后第1月、2月、3月、6月
  及12月分别接受仔细随访,若患者血清中抗体仅是由母体血液被动转移所致,并非自
  身感染,则到第3个月时,患者血清中非螺旋体抗体滴度有所下降,到6个月时应为阴
  性。若抗体滴度保持不变或增加,则应对患者进行包括脑脊液在内的再次检查,并彻
  底治疗。
  第二节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
疾病,西方有些国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在我国也有逐年增高趋势,
易复发。对人体危害大,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引起胎儿流产或新
生儿死亡,与女性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又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需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病因和发病机制]
    HSV为DNA病毒,人是其自然宿主,可分为两型,HSV一1型主要感染生殖器以外
的部位,HSV-2型主要感染生殖器和新生儿,约10%的GH也可由感染HSV—l型引起,
随着性生活方式的改变,此比例还有增高趋势。HSV-2可存在于皮肤和黏膜损害的渗
出物、精液、前列腺液、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皮损消退期传
染性*强。HSV感染人体后,先在感染部位引起原发性GH,GH消退后,残存病毒沿
周围神经上行,潜伏在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内,能够有效地逃避机体免疫作用,当机
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又可再度引起皮肤黏膜感染,故本病较易复发,感染可持续终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