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涅卡全集(1-4册)
-
>
(精装)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增广贤文·弟子规·孝经
-
>
道德经全集(全四册)
-
>
后汉书
-
>
(精)奎文萃珍:考工记图
-
>
四书五经(全4册)
-
>
奎文萃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精装)
老子译注 内容简介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②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③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④常使民无
知无欲,⑤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⑥为无为,⑦则无不治。⑧
[校注]
①“贤”,敦本作“宝”。蒋锡昌说:“《说文》:‘贤,多财也。从
贝,取声。’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小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一律,皆指财物而言。敦本‘贤’作‘宝”盖为后人旁注之字。不尚多财
,则民不争,此老子正用本义。”又说:“《庄子·天地》:‘至德之世,
不尚贤,不使能。’庄子‘不尚贤’之文,虽偶与《老子》相同,其义则并
不相涉。王注:‘贤犹能也。’此以庄义释老,恐非。”今各家多宗王注,
似宜斟酌。《六书故》:“贤,货贝多于人也。”
②碑本、御本、敦本、龙本、强本并无“为”字。依前后句例,“为”
字应是衍文。
③纪昀说:“原本及各本俱无‘民’字,惟《永乐大典》有之,据弼注
‘故可欲不见”上承‘没命为盗”则经文本有‘民’字。”刘师培说:“古
本实有‘民’字,与上两‘民’。一律。”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无“
心”字。《帛书》甲、乙本亦并无“心”字。 不见,无视,蔑视。
④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
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高亨说:“四‘其’字皆指民言。虚其心
者,使民无知无欲也。实其腹者,使民无饥也。弱其志者,使民不争、不盗
、不乱而无为也。强其骨者,使民体力坚实也。”
⑤本句点明“圣人之治”的目的,是全章主旨。 无知,没有意见。谓
不愁饥寒而身健,满意于生活。承上实腹、强骨言。 无欲,没有欲望。谓
受道从理,不惑于外物。承上虚心、弱志言。
⑥王注:“智者,谓知为也。”不敢为,渭智巧的人虽知施为,也不敢
造事。不是不敢造事,是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即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之意。
⑦从事于无为。谓办事顺应自然,不加造作。
⑧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都是有为,有所造作。这就会使智巧的
人从中造事。因此,实行无为,才能杜绝乱源而无不治。
[解说]
本章承上章专论无为之益。首提出无为的三主张。次说明圣人图治的方
法。末结论无为的效应。
[今译]
不崇尚财富,导使民众不争夺;不珍爱难得的东西,导使民众不偷盗;
蔑视逗人贪图的事儿,导使民众不作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民众:排空他们的
心机,充实他们的肚腹,削弱他们的意图,增强他们的筋骨。总是使得民众
没有意见,没有欲望,致使那智巧的人不敢造事啊。办事顺应自然,就没有
不太平的。
老子译注 目录
前言
凡例
本书所据《老子》版本目录
本书引用书目
老子译注卷上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译注卷下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老子订文
后记
-
孟子选译
¥9.4¥20 -
论语注译(修订版)
¥12.9¥34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易经
¥4.7¥12 -
荀子选译
¥9.1¥19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鬼谷子
¥7.2¥12 -
传习录
¥1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