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印刷原理及工艺

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作者:冯瑞乾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5-09
开本: 小16开 页数: 237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6.5(5.5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印刷原理及工艺 版权信息

印刷原理及工艺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模拟印刷的原理与工艺,内容包括:印刷过程中的润湿,印刷压力的基本理论,油墨的传输和转移的一般规律,印版、纸张和油墨的印刷适性,印刷过程中常见故障的分析,以及有关印刷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是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印刷原理及工艺>编写大纲》,为印刷工程类(本科)专业编写的教材,也适合于从事印刷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科技人员阅读。

印刷原理及工艺印刷原理及工艺 前言

 前 言   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精神,适应印刷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形势,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下达的高等院校专业规划教材编写任务,国家新闻出版署于一九九二年正式成立了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写出版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各专业全套规划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印刷专业教材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专业人才将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编写好专业教材,编著者及编委在编审过程中努力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抓住课程基本内容,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处理好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既要反映现代科技成就,又要结合我国国情;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实际,充分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注意教材在教学上的适用性和启发性;在学术上实行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特色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学术气氛,促进科技进步。教材的编写将按照国家教委正式审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基本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力求形成一完整体系。   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写尚缺乏经验,各校在使用本教材时,可结合各自实际进行教学,同时恳切希望对教材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编写出的教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印刷教育事业发展的,反映现代印刷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先进水平的专业教材。    国家新闻出版署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印刷原理及工艺 目录

**章 印刷过程中的润湿
**节 润湿作用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
  二、水和油的化学结构与表面张力
  三、液体在固体表面润湿的条件
  四、接触角与润湿
第二节 印版表面的润湿
  一、印版的表面结构和润湿性
  二、平版润湿性的提高和保护
第三节 橡皮布、墨辊的润湿性
  一、橡皮布的润湿性及其变化
  二、墨辊的润湿性及其变化
第二章 印刷压力
**节 基本概念
  一、印刷压力
  二、压缩变形
  三、印刷压力的测定
 第二节 印刷压力的计算
  一、弹性体接触压力的赫芝理论
  二、印刷压力计算的经验方法
 第三节 包衬的压缩变形
  一、粘弹性材料的压缩特性
  二、包衬的压缩变形
  三、一种建立pd-λ关系的实用方法
 第四节 滚筒滚压中的滑动
  一、滑动速度的计算
  二、滑动的危害和防止
 第五节 印刷压力的确定
  一、油墨转移率与印刷压力的关系
  二、影响印刷压力的因素
第三章 油墨的传输和转移
 **节 油墨的传输
  一、给墨行程的油墨传输
  二、分配行程的油墨传输
  三、油墨传输中胶辊的粘弹性效应
第二节 油墨在墨辊间的流动和分配
  一、油墨在墨辊间的流动
  二、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三、输墨装置工作状态分析
 第三节 油墨的附着
  一、“机械投锚效应”与二次结合力
  二、油墨在纸张上的附着
  三、油墨在金属箔和高聚物薄膜上的附着
 第四节 油墨转移过程的动力分析
  一、油墨转移的力学模型
  二、油墨粘度的变化
  三、墨流的分裂和转移
第四章 油墨转移方程
 **节 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墨量及其测定
  一、油墨转移率与油墨转移系数
  二、墨量的测定与印刷适性试验机
第二节 W·F油墨转移方程
 第三节 W·F油墨转移方程参数的赋值方法
  一、参数b、f1、k及其影响因素
  二、参数b、f1、k赋值的近似方法
  三、参数b、f1、k赋值的数值方法
 第四节 W·F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一、对F(χ)的指数修正法
  二、对F(χ)的概率分布修正法
 第五节 W·F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
  一、承印材料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二、印版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三、印刷压力与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第六节 考虑纸面形状的油墨转移方程
第五章 平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节 水墨的传递与油墨的乳化
  一、油墨和水的传递过程
  二、马丁·西维尔平印模式
 第二节 平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以相体积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二、以表面过剩自由能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三、以场型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第三节 润湿液
  一、平版印刷工艺对润湿液的要求
  二、普通润湿液
  三、低表面张力的润湿液
  四、强化水润湿液
 第四节 润湿液的pH值
 第五节 润湿液用量的控制
  一、版面水分的消耗
  二、影响润湿液用量的因素
  三、润湿液用量的控制
 第六节 确定滚筒包衬的理论与方法
  一、橡皮布的性能与变形
  二、确定滚筒包衬的理论
  三、橡皮滚筒同步滚压的滚压比
  四、滚筒包衬的确定
 第七节 无水平版印刷
  一、无水平版
  二、无水平版印刷工艺
第六章 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
 **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凹版的印刷特性
  二、凹版的网穴形状
  三、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
  四、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五、凹印油墨的干燥
 第二节 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二、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三、柔性版变形的尺寸补偿
  四、柔性版油墨的印刷适性
  五、柔性版印刷的印刷色序
 第三节 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
  一、丝网
  二、刮扳
  三、丝网印刷工艺参数的确定
第七章 印刷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节 油墨的叠印
  一、叠印率及其测定
  二、干式印刷的油墨叠印
  三、湿式印刷的油墨叠印
  四、油墨叠印的机理
 第二节 油墨的渗透
  一、非涂料纸的油墨渗透
  二、涂料纸的油墨渗透
  三、油墨的透印与粉化
 第三节 油墨的剥纸
  一、纸张的表面强度与拉毛速度的关系
  二、纸张的拉毛速度与印刷速度的关系
  三、影响纸张拉毛速度的因素
  四、纸张的湿掉毛
  五、减轻纸张掉粉、掉毛的方法
 第四节 油墨的雾散
  一、油墨雾散的原因
  二、影响飞墨的因素
  三、减轻飞墨的方法
 第五节 印刷过程中的静电
  一、固体带电与气体放电
  二、印刷中出现的静电及其消除方法
 第六节 油墨的干燥和印刷品的背面蹭脏
  一、影响印迹干燥速度的因素
  二、印刷品的背面蹭脏
第八章 套印准确及套印精度的控制
 **节 印刷品的套印误差
  一、印刷品套印精度的要求
  二、印刷品套印误差的变化规律
  三、印刷机的套印误差
  四、定位标记
第二节 印版的变形及其控制
  一、印版的弯曲变形
  二、印版的拉伸变形
  三、印版的其它变形
  四、印刷定位系统
 第三节 纸张的变形与套印准确的控制
  一、纸张含水量与纸张的变形
  二、纸张的滞后效应和调湿处理
 第四节 印刷机械引起的套印不准
  一、纸张的定位与套印不准
  二、叼纸牙叼力和交接关系对套印的影响
  三、印刷压力、纸张剥离张力与套印不准的关系
 第五节 滚筒衬垫厚度对图文尺寸的影响
  一、滚筒半径与图文尺寸的关系
  二、印版衬垫增减与图文尺寸的关系
 第六节 重影
  一、重影的产生与类别
  二、产生重影的原因与排除方法
第九章 印刷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节 印刷品的质量
  一、支配印刷品综合效果的质量特性
  二、评价印刷品质量的方法
 第二节 网点与阶调传递
  一、明度与密度的关系
  二、网点覆盖率和密度的关系
  三、网点覆盖率对颜色传递的影响
 第三节 印刷过程中的网点变化
  一、网点增大的原因
  二、网点增大的规律
 第四节 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参数
  一、实地密度
  二、网点增大值
  三、相对反差
  四、*佳墨层厚度的确定
  五、油墨叠印率
 第五节 控制印刷质量的方法
  一、反射密度计和密度测定
  二、质量控制条的应用
  三、印刷质量自动检测及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